44年前站卡车里到诸城 44年后儿孙满堂望青岛

2012-10-22 10:47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10月20日,本报发起“重走知青路”的活动,记者首先来到了走访的第一站——诸城,在一副老知青绘制的知青分布图上 ,总计约63个知青点中,诸城西北方向分布得最多。四十多年前 ,首批 249名青岛知青站在卡车车斗里面一路颠簸来到了诸城,山晓岚 、齐相涛、张希 、廖晓东是他们其中最普通的一员,四十多年后,他们已经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结结实实地扎根在了诸城当地农村,如今早已儿孙满堂,有的当了一辈子老师,有些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口中念叨最多的两个词汇就是知足常乐和无怨无悔……

1

首批249人坐卡车到诸城,大多在诸城西北

    光荣榜:山晓岚、齐相涛、张希、廖晓东、……

    1968年4月的一天,在青岛发布的一张红色光荣榜,将一批二十岁左右的大姑娘、小伙子送上了高挂红旗和标语的绿色解放大卡车,“当时我们一批是三辆大卡车,一辆车上十几个人,都是站着的。”10月20日,记者在重走“知青路”的第一站首先采访到了年已66岁的老人山晓岚 ,“在车上也没什么,一开始出城的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的,列队欢送,场面很壮阔。”

    四十四年前的一幕,在老人的记忆中依然非常清晰,“在路上的时候也没什么感觉,光看风景了,很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出远门。”一心想要在农村扎根奋斗的一群年轻人,在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就一下子待了这么久。

    “卡车无论是出城,还是在路上,感觉都挺好的,但是一进了诸城农村,村里的人一下子就围了上来。”山晓岚告诉记者,“我们当时在车上穿着厚棉袄特别热,大家都是姑娘也不好意思脱,外面有那么多村民在趴着窗户看。可能村民也是图个新鲜,原来就没来过这样的人,都想过来看看。”山晓岚笑着说。

    高中毕业后,刚刚20岁的山晓岚,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越土路颠簸着来到了诸城,记者利用火车、汽车走访诸城所花费的时间,同样是三个小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情境下,历史同样是那么的巧合。

    记者了解到,1968年6月1日,第二批436名青岛知青来到诸城,大多数知青分布在诸城老城区西北各镇农村。据诸城当地青岛老知青统计,程戈庄分布知青点9个,石桥子镇分布知青点8个,贾悦分布知青点9个,无忌分布知青点6个,孟瞳分布知青点5个,马庄分布知青点6个,解留分布知青点6个,相州分布知青点2个,昌城分布知青点3个,百尺河分布知青点2个,辛兴分布知青点2个,石门分布知青点2个,桃林分布知青点3个,总计约63个知青点分布在诸城各城镇农村。

    “我是在程戈庄四村,程戈庄就是当地的公社,其他的知青点还有程戈庄二村、崔家庄、仇家庄、宋戈庄、苗戈庄、草营子、西楼子、丁家庄这几个,除了贾悦(地名)以外,程戈庄这边的知青点算是最多的了。”山晓岚告诉记者。“其实在第一批之前,有一些知青是自愿来到农村的,还有一部分是在第二批之后,我弟弟就算是第三批来的,从第三批之后,可能到程戈庄这边的就没大有了。”山晓岚回忆说,“这个地图也是我们的老知青搜集第一手材料制作出来的,算是给我们这些老知青们留下了一个念想,留下了一个回忆。”

    记者看到,整个册子不仅包括知青分布图,还详细到每一个知青的联系方式,“现在大家经常聚会,我们到青岛去,或者他们到诸城来,大家都是互相照顾,非常团结。”山晓岚告诉记者。

2

儿孙满堂口音难改,老土房变身城中社区

    10月20日下午两点半,记者走出诸城市汽车总站,经过简单的寒暄后,山晓岚带着记者一路直行20公里,来到了距离诸城西北20公里左右的舜王街道程戈庄四村,“我们当年来的时候,是先在诸城住了一晚,然后才到程戈庄来的。”山晓岚告诉记者。

    记者选择了火车加汽车的方式,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到了诸城市汽车总站,四十多年前首批来到诸城的青岛知青当中,就有已经扎根诸城的山晓岚 、齐相涛、张希、廖晓东。现在他们已经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结结实实地扎根在了诸城当地农村,如今早已儿孙满堂,有的当了一辈子老师,有的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精心经营着各自的家庭……

    “我是高中毕业,因为程戈庄缺老师,我从一开始来,就当上了初中老师,连中学的房子都是我们知青帮忙盖的。”山晓岚告诉记者,“当时缺老师却到什么程度,我可以举个例子,就连我的名字,都有人不会念,经常念成山晓风。”

    四十多年的知青生活,让山晓岚充分融入了诸城农村这片热土,亲眼见证着这片潍河流经的土地的变化。“原来潍河上还没有那么多大桥,只有一座小桥,诸城也没有这么繁华,也就是这么几年的工夫,变化很快。”山晓岚告诉记者,“原来的小楼很多都拆掉了,建起了高层大楼,很多大商场开始进来,诸城越来越变得繁华了。”

    虽然跟记者交流中,山晓岚努力地想使用普通话,但是夹杂着诸城口音和青岛口音的“杂糅普通话”听起来依然明显,古诗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山晓岚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听到记者的评价,山晓岚说:“我小时候还在东北待过,仔细听,我的口音里面还有东北话,在诸城这边教学一般都用普通话,但是我说的话,老是四不像。”

    回想起当年刚来到农村时的面貌,山晓岚一脸往事不堪回首的样子,“当时很多老乡的房子,还是用麦子秸秆弄的房顶,墙都是土坯的,有些地方用的是大块的土坯块盖房子,那时候在程戈庄还是用夹板,夹起来,中间放泥土,然后一层层地夯实,然后盖起来的。”山晓岚回忆说,“屋顶上就那么几行瓦片。”

    由于上级政府的拨款,知青盖起了第一批房子,“我们在老乡家里住了一年的时间,后来盖上瓦房,才搬进新家。”如今已经满堂儿孙的山晓岚同样是忙得不亦乐乎,“在家照看孩子,到学校依然是照看孩子,看到土房变成了小高楼,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城市中的社区,心里也是挺高兴的。”

3

选对象要老实贫农教英语还得先自学

    哈哈大笑的山晓岚在刚来到程戈庄的前三年,一点也笑不起来,山晓岚所在的知青点连续遭遇了三年的冰雹灾害,“棉花、粮食都受了影响,当时吃的都是地瓜干,日子真是很苦,其实在青岛家里也一样,日子一样很苦。”孝顺的山晓岚经常向家中写信,“在来到程戈庄的第三年,我认识了生产队中的民兵队长,也就是我现在的老伴儿,为人实在、老实,因为前后院的原因,经常到我们知青那边串门。”

    已经23岁的山晓岚,开始考虑自己的个人婚姻,“当时择偶的条件很简单 ,一个是看成分,贫农就行,另一个就是看为人,老实就行,很多知青选对象都是这样的条件。”为人老实不爱说话的张怀森成为山晓岚眼中的理想对象,“当时我就写信给家里,觉得自己也老大不小了,该结婚了,在信中也描述老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亲尊重我的意见,让我自己做决定。”

    得到家中许可的山晓岚,给自己做了一身衣服,就和张怀森成了结发夫妻,“老伴一直都很好,对我非常照顾,家中的活基本没让我做过,这让我觉得很踏实。”山晓岚告诉记者。

    家里的“大后方”交给了老伴,山晓岚开始风风火火地忙活起了自己的教学事业。“我教过物理、化学、后来教语文、英语,教过中学、高中,还去过一段时间的小学,现在退休了之后,还在幼儿园带孩子。”从来到诸城成为一名初中教师后,山晓岚把全部45年的知青生涯都交给了学校和孩子。

    让山晓岚满心自豪的一件事,就是高考前给考生准备的两天“英语速成突击”,“那时候高考,连学校都摸不太清楚到底考不考英语,结果一个高中的负责人在高考的前两天忽然通知我,要我去教学生英语,真是特别吃惊。”山晓岚介绍说,“那时候学生根本一天英语课也没上过,就靠高考前的两天,我把一些重点的、必考的知识,给学生讲了一遍,一些学生的成绩着实让人意外,有人还考了14分。”

    “高考是什么概念啊,那是多少人在考啊,就算多考一分,那就超过了多少人,当时有些考生凭借英语甚至多加分加到了四分,这样一下子整个高中就把升学率提上来了。”山晓岚自豪地说,“高考之后,很多学校都过来学习经验,所以很多人就知道了,高中请来了一个会英语的知青老师,所以我就被调到高中教毕业班去了。”

    其实高中毕业的山晓岚,英语也是“二把刀”,不过勤奋好学的山晓岚开始通过收音机和电大各种手段提高英语水平,“我当时听收音机学习英语,写了一大箱子笔记,上面都是一些单词的解释和用法,就相当于那时候的英语词典了,后来我退居二线后,就让初中老师给瓜分了。”

    文/图  记者 郭振亮 (感谢青岛知青马志耘、江培科、谭国庆对此稿的支持)

第1站——山东潍坊诸城市老知青绘制的知青分布图,诸城市有63个点,西北方向最多1968年4月,首批249位青岛知青坐卡车到达诸城,山晓岚刚满 20岁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重走知青路 44年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