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莒县还保存着大约七八百米的古城墙,但已经是断断续续的了。如果不立即保护,恐怕连这点
遗迹也不会有了。趁着仅存的古城墙还在,我们应尽快进行抢救性保护,不要等到它消失后再后悔。”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历史学家宋镇豪委员呼吁各界应加大对莒文化的关注,尽快设立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相应的莒
文化研究项目。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莒县古莒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址发现了陶尊文字和刻画图像,这一发现,将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500多年。宋镇豪介绍,作为与齐文化、鲁文化并存的另一大山东文化,无论从
文化起源、社会价值、历史影响来看,莒文化都非常悠远。宋镇豪解释说,中华早期文明由东部东夷文明和中原华夏文明共同育成,这一观点为学界高度认可,莒文化则是东夷文明的重要代表。
“莒文化对现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现在的莒文化如同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可这个角落对中国文化来说太重要了。遗忘了它,就像人身上少了一块肉一样,太难受了。”宋镇豪认为,莒文化不仅要山东学者关注,全国的专家学者都要来关注。
在对莒文化长期的关注
研究过程中,宋镇豪注意到,莒县等地有众多的中华古文明遗址、遗迹与遗物,有的已濒临破坏与消失。而对这些遗址、遗迹和遗物的抢救性保护、考古发掘与整理研究,将是一个耗力、耗时、耗财且须持续投入的浩大工程,要有深刻的历史眼光和高度的社会认知,国家有关部门应统筹规划,综合布局,系统操作,需要有顶层设计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现在进行到第四期,前四期对山西、河南等地进行了探源,唯独没有对发现大汶口陶文的莒县探源。宋镇豪建议,应将对莒文化的研究纳入文明探源工程范围,将其作为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通过考古等一系列的研究,考察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此让我们深入了解莒文化的内涵。
宋镇豪介绍,由于莒文化有许多谜团尚待揭开,这些谜团又不是三年五年就能破解,应尽快在莒县筹建东夷文明与莒文化研究中心,以利于全面推动莒文化的科学保护、研究、开发与利用。由于莒文化积聚地域目前多为东部经济欠发达区域,相信国家对莒文化的关注和适度投入,与中华文明探源正相辅相成,也必能造就东部地区
文化建设的大繁荣,为相关地区社会事业的大进步带来宝贵机遇。
(本报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