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1月14日,德军在青岛信号山举行"迪特里希石碑"落成仪式。散落在信号山上的"迪特里希石碑"残片从信号山五龙泉俯瞰青岛海滨(摄影/从信号山观景台俯瞰青岛市区(摄影/记者 孟达) 信号山上的信号台旧影信号山25号,曾是青岛市文联办公楼。
德国占领青岛纪念碑——
迪特里希碑。在青岛以往的各种史料和文献中,出现较多的是其历史照片,虽也伴有或多或少的文字描述,但终因该石碑的特殊属性以及拆除的年代较早,其建造和拆除等情况鲜有提及。
为弄明白该碑的来龙去脉,几年前我便开始进行了对相关史料的查阅,并曾经去山顶的红球状建筑物下寻找过(因据说在这一带)但始终未果。后来,在查看一张拍摄于1901年的信号山全景老照片时看到,在信号山西南侧的山腰处有一处有别于其他山体的地点,且其形状极似“迪特里希碑”。2008年3月8日,我在照片上的地点找到了这处裸露的自然山体,但它似乎与周围的山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但在仔细查看之后却发现了多处人为凿刻过的痕迹,随后又找到了石碑碑座及一个残缺的字母“S”。因此根据历史照片和其他关于此碑的记载,基本可以确定此处便是“迪特里希碑”
遗迹。
原“迪特里希碑”由碑座和碑身组成。总高度8.5米,宽22米,碑座高约3米,是借用了山体的自然岩石而建造的,共有三处碑刻。主体为花岗石砌筑的券式,高约5米,宽约8米,碑面上刻有德国鹰徽、皇冠和碑文,碑文呈上旋的双弧线状,上、左、右三边均为花岗石碎石镶边。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后,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又将此山改称为“神尾山”,逐在这块石碑中心的德国鹰徽上纵向增刻上了日本占领青岛的日期,“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1914年11月7日)”。
今“迪特里希碑”残迹,遗留有德文碑座的右下角全部及右上角局部和碑面局部与一个不太完整的德文迪特里希(Diederichs)姓氏的最后一个字母“S”,右侧的中文碑记仅隐约可见碑面的两个残面,花岗石岩体上留有多处拆除时留下的痕迹。拆除过程应该是先将碑的主体拆除后,再在碑座上打上钎孔添上炸药将其爆破拆除。从这些残留的痕迹上看,此碑的拆除绝非个人所为,而是一次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且有些草草收场。
2008年3月16日,我应邀带领10余位朋友再探“迪特里希碑遗迹”。在这次的实地考察中,同行的衣林又在乱石堆中一块翻倒的石块底部摸到了疑似文字的痕迹,待我们将其翻转后,一块带有三行共14个德文字母的石碑残体呈现在了面前,残留的德文字母是:“ M14.NOV FF AN DMIR”。这块石碑残块是带有“S”字母的德文碑的一部分,位于其左上部,残文中的“14”是德国占领青岛的日期。
此碑在存在了二十几年后便消失了,它的下落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这座石碑在青岛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和意义。“迪特里希碑”虽然现已不存,但它是德、日帝国主义占领青岛,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最为重要的实物佐证,是两次刻画在青岛历史上的刀痕。愿“迪特里希碑遗迹”和残体的发现,能对青岛近代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