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客厅里,崔家远给孩子们上国学课。
源于对国学的爱好,43岁的黄岛区人民法院职工崔家远创办了公益性质的国学经典诵读班,已坚守了整整十个年头。他在自己家中为小区居民和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免费开设经典诵读课 ,辅导他们背诵《道德经》、《诗经》等国学经典。十年来,崔家远风雨无阻,上课近1000节 ,
免费辅导了40多位少年儿童。3月16日,记者走进这个特别的
国学班,分享他们的故事。
每到周末,客厅变课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朗朗的读书声在屋子里回荡 ,客厅的两个茶几旁围着13个孩子。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睛专注地看着课本,抑扬顿挫地读着,沉浸在古书中。这就是黄岛区人民法院职工崔家远创办的公益性国学经典诵读班,每到周末,自家的客厅就变成了课堂。
“这些孩子里最小的4岁,最大的13岁,都学得很认真。”崔家远的妻子张华一边给孩子们倒水一边说,“孩子们一会儿休息的时候要喝水,先提前凉着。”刚上高一的陈国相跟随
崔老师学了九年,除了诗词他还学习了《道德经》《诗经》《易经》等。“我很佩服崔老师,十几个孩子一起去学习,隐性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崔老师免费提供教材,并且一直带了九年。”陈国相的父亲说。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崔家远原本是有着8年教龄的中学教师,2000年,凭借自己的努力,他考取了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家三口在青岛租了一处小房子安顿下来。而在读研究生期间,崔家远做起了家教,辅导了自己的4岁女儿和朋友的一个孩子 。“当时我所教孩子的父母由于平常工作忙,无法经常辅导自己的孩子 ,而孩子留法读研的父亲又对国学情有独钟,还特意叮嘱我辅导孩子学习一下国学。”崔家远告诉记者,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每天坚持诵读、研究国学,这一坚持就是 13个年头。他认为,诵读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最好的教育。
在黄岛办十年“私塾”
2003年,崔家远到黄岛区参加工作,在自己租住的小区里,他继续坚持国学课程,每个周末都免费拿出两个小时带着一群孩子诵读唐诗宋词。“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实话,这也是我当年办古诗班的最大初衷,满腹经纶下,人的精神气质肯定会大不一样。”崔家远说。
诵读国学经典,那些生涩的古文连有些大人都读不懂,何况是小孩子?让几岁的孩子每周静下来读几个小时的书,也十分不容易。但记者发现,这个国学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
经过这十多年的教学,崔学远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主要是“诵+背+查 ”模式,“为便于儿童休息,高低快慢穿插,有时候声音高有时候声音低,有时候诵读得极快有时候诵读得极慢,需要张弛有度。”崔家远告诉记者,“同时前半期要以诵读为主,适当背诵,后半期以背诵为主,适时穿插诵读,以便降低学习紧张度。”
搬家3次国学课却没间断
在黄岛工作的十年里,崔家远搬过3次家,每到一个地方,一些邻居和朋友的孩子总会出现在他的课堂上。“自从崔老师搬家后,因为路途较远,有两年的时间不方便来崔老师的新家,不过现在好了,家里买了车,又可以来学习了!”13岁的学员杨亿田说。
4岁的李佳仪是班里最小的学生。起初她听说要来背古诗,可不情愿了,但在妈妈的催促下还是撅着小嘴来了。没想到第二周她竟主动要求来学习了。“孩子们爱来背古诗文,我这个当老师的自然高兴。”崔家远告诉记者,虽然如此,他还是尽量采取各种方法,使课堂多趣一点。在课堂上播放古典乐曲,营造协调的古韵氛围,诵读间隙适当穿插故事,丰富一下单调的诵读进程,态度上也尽量宽容、随和,让孩子们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虽然诵读过程中孩子们不了解字意,但读多了就会慢慢理解并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崔家远认为,诵读经典不一定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孩子的改变正一点一滴在呈现。
曾受质疑,但深信国学是精髓
2009年前后,因当时单位经常加班,崔家远也曾想过放弃。每逢周末加班,他就从单位匆匆忙忙跑回家,上完课后再继续回单位加班。“那一段时间确实是太累了,好在我坚持下来了。”
崔家远告诉记者,国学经典诵读班开班以来,虽然不断有家长送孩子参与进来,但后来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放弃了。而在诵读过程中,国学班也遭受了许多质疑,比如在每个周日组织孩子们读经时,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读这玩意有啥用,我才不让孩子读这个呢。”崔家远感觉到,不少家长对于诵读国学经典不认可、不理解。
“成年人更关心的是内容,现在也有一些人在看《论语》、《道德经》,然而又有几个人在背诵上下工夫呢?”崔家远告诉记者,不经过长期的记忆,永远别想那些最优秀的经典作品会融入到自己的心智当中。
“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崔家远认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包含着养正教育的精髓,孩子不应被网络游戏淹没,国学经典需要传承。因此,他希望能有更多家庭能参与到国学经典的诵读中来。
文/图记者 赵丽云本报通讯员 张成刚 张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