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的社区中带有“
女姑”二字的有5家,分别是东女姑山、西女姑山、王家女姑、邱家女姑、李家女姑,而这些名字的由来多和女姑山有关。此山海拔 59.6米 ,属崂山山脉石门山支的中支,总面积0.5平方公里,山虽平常,却早在秦汉时期就已颇负盛名,一些悠久的历史传说至今仍在流传。据了解,目前流亭街道对女姑山的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等待批准。
小山貌不扬,历史传说很绵长 5月4日下午,记者乘坐919路(北线)公交车来到流亭街道的西女姑山社区,社区坐落在女姑山北麓。“女姑山虽然是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山,但关于它的历史和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今年52岁的黄祖新是西女姑山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曾对女姑山的历史做过专门的研究,当记者提及女姑山的状况时,黄祖新打开了话匣子。
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女姑山海拔59.6米,属崂山山脉石门山支脉的中支,总面积0.5平方公里。四周有东女姑山、西女姑山、王家女姑、邱家女姑、李家女姑5个社区。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却留下了不少迷人的传说。
“相传,因山西处有一‘点将台’,台上有一庙,庙内供奉的女神是《封神演义》中赵公明的妹妹,后人尊崇为女姑,庙称‘女姑庙’,山因庙而名‘女姑山’。”黄祖新告诉记者,元代的《齐乘》对此曾有记载:“不其城西旧有土神,曰:女姑。”除此之外,据史料记载,山上确实有过点将台、女姑祠和天后圣母庙等建筑,只是后来不见踪影。
传说汉武帝曾在此山祭过天 随后记者经由女姑山北坡来到山顶,山并不高,从灿烂开放的野花中可感觉到春天的味道。记者看到,山上的祠庙早已荡然无存了,如果仔细寻找,山上还能看到一些庙宇用的青砖碎片,至于这些碎片到底出自什么年代,没有人做过考究。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公元前93年,汉武帝东游泰山,初夏四月末到不其城,除将不其县城东迁,在原址改建驻跸行宫外,还下旨修‘女姑祠’和‘太乙仙人祠’,举行祭天大礼,乞求天下太平、民生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黄祖新表示,这个传说虽然还不是定论,但相关资料都可以从汉书《地理志》、《环宇记》、《武帝记》中看到一些端倪。
据了解,东、西女姑山村是汉武帝女姑求仙与祭天传说的中心区域。“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汉武帝祭天习俗与水、龙崇拜融合为一体,女姑山上建起了殿宇宏阔的龙王庙。自此,汉武帝女姑求仙祭天与龙王崇拜紧密结合,将每年的六月十三日龙王爷生日定为汉武帝祭天纪念日。”黄祖新说道。
“女姑山”文化亟待传承 黄祖新告诉记者,汉武帝祭天的传说曾被搬到民间,他的父辈也大都有过经历。祭天经过选三牲、蒸面馍、写太平疏等几个流程。据了解,三牲为猪、鸡、鱼。把猪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猪头和猪脖子上要用红绸布系成的红花彩带装饰。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寓意披红挂彩。鱼要用大个的鲈鱼。汉武帝祭天节前十几天,农家媳妇便开始蒸面馍,以备祭祀时用,造型多样,有寿桃、圣虫、斗等。祭祀前,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黄裱纸写“太平文疏”,寓意向诸神祈求平安丰收。
“随着老一代渔民的相继离世,现在这些民间的传统早就断了,就连能口头叙述这个传说的人,也后继乏人。现在唯一传下来的就是农历六月十三的龙王节。”黄祖新遗憾地对记者说道。
记者从流亭街道办了解到,街道一直在为“女姑山”文化的传承做努力,而且还陆续采取了相应的传承措施。“我们成立关于汉武帝女姑求仙与祭天相关民俗筹委会,开展了汉武帝祭天民俗资料的挖掘、整理、分类存档工作,还专门请专家学者撰写了《汉武帝祭天》文史资料。”流亭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此前已经将“女姑山传说”申报为城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街道还打算成立青岛女姑山文化艺术产业园项目,目前规划已经完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姑山”文化将得到保护和传承。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