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两件
雕塑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一件是今年6月至11月在漳州碧湖生态园将举办的公共艺术展中的《车站》:车站的休息长廊里,一对穿着校服的男女中学生当着众多候车人的面“接吻”。另一件是陈列在厦大艺术学院展厅里的陈光标、干露露和莫言三尊裸体雕塑:“莫言”顶着大肚腩,面容和蔼;“陈光标”手拿百元大钞,笑容灿烂;“干露露”身材姣好,脚踩粉红高跟鞋。在一旁的创作感言里,作者只写了几个字:“脱了,脱了,都脱了……”
这两件雕塑之所以引起较多非议,无非是其展现的内涵现实而又直白,特别是触犯了大众的观念与道德禁忌。无论什么艺术作品,都是个人审美标准的结果,是作者个人艺术思维的展示。两件雕塑引起如此“反响”,无非表明创作者的审美标准与大众审美标准格格不入。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有的还显得特别前卫。比如对裸体的艺术表现,西方的绘画与雕塑,今天甚至还有摄影,并不乏对人体的大胆呈现。
公众对艺术接纳需要审美的锻炼,但这是建立在艺术本身的深厚底蕴,换言之,如果把那些不是艺术的所谓作品,借助权力等特殊手段,强硬地堆砌在公众眼前,不太可能得到公众源自内心的自发敬重。
公共场所的雕塑有很多种含义,有的是记忆的保存,有的则是精神的展示。在笔者所在的城市,为纪念过去长江边上的码头文化,今天的江滩沿线不乏码头工人、轮船这方面的雕塑。尽管艺术可以有其前卫的追求,但公共场所的艺术存在,理应以尊重大众审美标准为前提。
不过,具体到文头提及的那两件雕塑,其实都是出自学生的毕业作品,某种意义上只是他们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所思所想。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从这层意义上讲,这两件作品选择展现怎样的主题均无可厚非。真正值得关注的当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出现在公共场所,或者讲,艺术作品对公共场所理当心存敬畏,特别是那些以前卫著称的艺术作品。如果以此为评判标准,那么 ,《车站》出现在公共场所显然不合时宜,而厦大那件仅置于校内展现作品成绩的雕塑则无可厚非,尽管其扒掉了三位名人的底裤。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曹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