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做调研。
西海岸的经济发展和多元的城市魅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前来开发区旅游、学习和工作。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生活在这里的他们面临着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今年暑假期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鸿翼实践队走访了相关政府部门,随机调查了300多位外国人,了解了外国人在开发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调研中了解到,随着开发区购物休闲、就医 、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基本能够很好地满足外国人的需求,但在开发区
老外有近三成不会说
中文,语言障碍是最大难题,此外尚不完善的公共交通也成为了外国人在开发区生活的困扰。
■签证识别信息让通关更快捷 调研活动之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鸿翼实践队来到了青岛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驻开发区签证办事处,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队员,开发区常住外国人有9千人左右,其中来自韩国、日本两国占其中的90%左右 。而在实践队调查的300多位外国人中,工程师、经理和老师这三个职业所占人数较多,分别是24% 、10%、10%,外国留学生所占人数是最多的达到了近30%。
“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驻开发区签证办事处在2008年正式成立,境外人员可以直接到这里办理签证等证件,不必再跑到青岛市区办理,而且出证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3天。”实践队队长牛鸿帮告诉记者,7月1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开始实施,出入境留存指纹有了法律依据,留存指纹等人体生物识别信息对于甄别人员身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就医医院里四国语言写提示牌 针对外国人在开发区的就医情况,实践队走访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外籍人员就医数量一年是500至600人次,其中韩国人占绝大多数。而刚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经常会由于水土不服而检查身体。
“一走进医院大厅,我们便在门口醒目位置看见了由中、英、日 、韩四国语言写的提示牌,这为外国人就医提供了很大帮助。”牛鸿帮介绍说,医院还为外国人设置了就医特殊通道可以通过电话预约提前挂号,对医护人员的外语也有了硬性规定,基本做到医生与患者沟通无障碍。“虽然,外国人在开发区就医越来越方便,但是由于外国人的就医方式倾向于私人诊所,有的甚至有专门的家庭医生,所以在调查中很多的外国人反映,在中国很难找到合适的私人诊所,这可能是他们觉得不适应的方面之一。”牛鸿帮说。此外,记者了解到,外国人在本地就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于清楚了解自己的病史、注重定期身体检查及个人医学档案的建立、对抗生素的使用更加谨慎,在健康方面自觉性普遍高于中国人。
■教育与境外高校建友好关系 外国人在开发区的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青岛耀中国际学校,这所学校专门招收外籍人员子女 ,开展幼儿院、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学校,是青岛市的10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设在西海岸地区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100多名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其中韩国学生约占40%~50%,其他来自日本及欧美各国家。
大学教育方面,开发区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山东科技大学,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有留学生390余人,留学生教育工作既体现了学校特色又促进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山东科技大学现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留学生,已与境外9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障碍无暇学中文,语言成障碍 无论在哪儿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人与人的沟通,掌握中文对生活在开发区的外国朋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圈子较窄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很多外国朋友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中文,交流障碍成为一大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外国朋友只会一些简单的中文,仅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沟通,能把汉语说得非常流利的只有极少数,更甚有多达27%的人不会一点中文,这个结果令我们非常吃惊。”牛鸿帮介绍说。
另外,开发区的公共交通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不少外国人认为开发区的交通情况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各种交通工具都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汽车过多,交通拥挤。”牛鸿帮告诉记者。文/图 记者 邵雷萍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