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回顾从等分房到买别墅 一路有累更有欢乐

2013-08-08 07:2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14年前,正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福利分房取消、个人住房贷款放开,造就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随后的楼市火爆,又让一批人先富了起来,住进了更大更好的房子。而如今 ,别墅的日益“亲民”,让一部分人尝鲜成了第一批豪宅拥有者。让我们通过一个个“ 第一次”,回顾14年来,房子是如何改变了我们。

  典型故事一

  第一批购房者首尝“螃蟹”鲜


  楼市年历:1999年底,福利分房取消,少量商品房开始入市。

  出场人物:可可,女,37岁,事业单位工作。

  代表故事:14年前,可可25岁,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当时一“冲动”买的新房,不仅让她和丈夫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 ,更让她成了岛城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凭借这套房子,她和丈夫才能将小房越换越大。

  “2000年底,我和丈夫打算结婚,由于双方都是青岛人,而且都在事业单位工作,我们一开始没想过买房的问题。”可可说,当时她和丈夫可以暂时住在父母家 ,一般早几年结婚的同龄人,如果是他们这种情况,都会等待单位分房子。“我们那时正好是个拐点,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但我的同事们还都抱有侥幸心理,都想再等等,说不定单位还能再分房呢?”可可说,但她自己不这么想,“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以前我们一家四口都挤在 50多平方米的宿舍里,我可不想像他们一样,等到孩子都上初中了,还没有自己的房间。”可可说。

  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可可和老公决定在浮山后四小区买房。“那时候浮山后刚开始开发,是大家印象中的‘菜地’,每平方米不到1000元,都没人买。”可可和老公不想贷款,借了亲戚朋友和父母的钱,凑了7万多元,买了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尽管当时很多亲戚都认为地段不算好,但俩人还是把小家收拾得很个性。“没想到,从那之后,浮山后的房价一路走高,单价几乎以每年1000元的速度在涨。”2008年,浮山后的房价已经接近8000元/平方米。“有了孩子,我们想换一个大点的房子,就把这套房子以50多万元的价格卖了 ,作为首付,我们又在湖光山色买了套顶加阁的房子,有 120多平方米。”可可说,尽管为此成了房奴,但相比那些没有勇于迈出第一步的同学朋友,她现在生活质量和环境都是最好的。

  典型故事二

  尝到贷款甜头的“第一批房奴”


  楼市年历:1999年初,青岛市已出台《青岛市职工政策性住房担保贷款办法》,很多人凭借贷款成了有房一族,也成了第一批“房奴”。

  出场人物:吴杰,男,39岁,广告业

  代表故事:吴杰和妻子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因为青岛美丽的海滨风光,毅然一起来到青岛打拼。2001年刚到青岛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结婚买房。1998年6月15日,《青岛市职工政策性住房担保贷款办法》就出台了,但一直到2000年、2001年贷款的人,才渐渐多起来。而吴杰也和妻子一起,成了当时的第一批房奴。

  “我们俩都是南方人,可能我们那边都不太流行父母给买房,而且那时候买房的人很少。”杰杰说,但是因为两人身在异乡 ,总不能长期靠租房度日,总归要有个固定的居所,所以才下决心买房,很快就在八大湖附近看好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当时这里的房价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房子总价15万元,虽然跟现在是天壤之别 ,但在当时,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天文数字 。”杰杰说,于是俩人想到了去银行贷款。“借银行的钱,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说出去甚至有些丢人,但我们觉得,用父母攒的血汗钱更丢人。”杰杰说,他向家里以及朋友借了9万元的首付,其余的钱贷款,由于每个月两人能收入4000元,还贷的压力不大。

  “如今,我们早就还完了银行的贷款,借家里的钱也还清了,还有了一部分存款。”吴杰说,这让他由衷地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看现在,哪个年轻人买房不贷款?做第一批尝鲜的人,还是让我获得了很多甜头。”    典型

  故事三

  带院大房终于换上了


  楼市年历:2005年年初,商品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买房变得司空见惯,那些住在福利房的人,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商品房。

  出场人物:林冉,女,41岁,大型国有企业工作。

  代表故事:

  “我和老公是大学同学,分在同一个国企工作,单位福利很好,我们结婚后就分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位置在市南区,虽然不是海边,但足以让很多年轻人羡慕 。”林冉说 ,在房改中,那套房子没花多少钱就变成了自己的,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好的条件。“2003年,我和老公都已经在单位做上了小领导,工资有了不小的提高,而且这套房子的面积,也确实满足不了三口之家的需要了,我们有了换房子的想法。”林冉说,当时自己在市南区的房子每平方米已经近万元,没有贷款,这笔钱可以在其他地方换一个更大更好的房子。

  “有了换房的想法,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四处看房,因为实在太想住个有院的大房子了。”林冉说,那时候崂山区的开发渐成规模,开始出现了一些封闭的高档小区,最终她将目光锁定在了海尔东城国际小区的多层上。“那时该小区的房价才5000多元一平方米,跟现在简直没法比,用我们原来的房子换这套房子绰绰有余。”最终,林冉一家换了一套120平方米带院的一楼,“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地方不好,但现在这里的环境、配套在青岛都是非常好的,价格也已经是以前的3倍了,换房,让我们住上了更舒适的房子。”

  典型故事四

  没想到我也能住上别墅


  楼市年历:2012年年底,岛城别墅开发已初具规模。

  出场人物:王琳(化名),女,50岁,民企职工

  代表故事:王琳算是比较早的“青岛移民”中的一员,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省城的分配,因为宜人的环境和气候,来到了岛城。“说到房子,我感觉自己很有故事,最早的时候我和老公都在一家单位工作,那时候刚结婚,蜗居在中山路附近单位的宿舍里,是那种大杂院,我们只有二楼一小间,虽然很小,但对刚结婚的我们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王琳说 ,后来老公换了工作,公司搬到了东部,那时候东部大开发刚刚开始,单位给他们在江西路附近分了套6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那时候孩子刚上学,家里没有暖气,孩子只能烤着炉子写作业。”王琳介绍,经过了几次换房之后,一家人终于在海边换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海边的房子虽然有令人羡慕的海景,但另一方面,却潮湿得无法忍受。而且随着年龄渐渐大了,孩子也出国读书了,我和老公特别向往那种田园生活。”王琳说,身边不少朋友都把房子卖了在城阳买了别墅,每天都能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喝着甘甜的泉水,让她非常羡慕。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老公周末经常陪我去夏庄附近转悠,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王琳说 ,与以前的别墅不一样,现在的别墅面积都比较小,非常适合自己和老公二人世界住,也省去了很多打扫的麻烦,最终,王琳和老公在惜福镇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联排别墅,过上了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第一次踏上青岛的土地时,我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房子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虽然不是全部,但我非常满足。”

  相关链接

  房产人眼中的“第一次”


  21世纪不动产青岛区域分部董事长刘刚1993年进入青岛房地产行业,亲历了这14年来青岛楼市的变化,也有着诸多印象深刻的“第一次”。

  第一次买房

  “1998年房改,当年二手房全年交易量仅有54套,这是我当时印象深刻的一个数字,这就能看出,当年大家都对买房有着观望心态。”刘刚说,而他自己印象深刻的,就是在1999年做了勇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买房人。“当时买的市北区的芙蓉花园,1800元/平方米,当时已经觉得很贵了。”

  第一次贷款

  1998年6月15日,青岛市出台《青岛市职工政策性住房担保贷款办法》,在市区实施。刘刚回忆,当时的人都是宁可东拼西凑借钱去买房,也不愿借银行的钱。“直到公积金贷款出现,大家对贷款才渐渐接受了。”

  第一次卖豪宅

  2001年,青岛的房地产市场开始红火,刘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他参与销售的石老人悦海豪庭项目。“5800元/平方米,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价,别墅均价更达到1万元/平方米,一套要500多万元,非常惊人。”

  第一次暴涨

  “我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青岛的房价经历了一次大爆发式的增长,当年的第四季度,青岛房价位列全国涨幅的前五名,当时媒体都在报道这事,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刘刚说。

  本专题撰文/记者 付明实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谷莉敏]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青岛 房地产市场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

商讯

公告>

楼市动态

更多

频道推荐

山东 | 青岛

互动

社区 |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