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社区办
托管班有很多好处,首先孩子家长认可、放心,社区二字容易让大家接受、放心,心理上至少有安全感;其次,社区的身份便于跟政府部门对接。当然,社区托管可以走市场化的路子,通过收取一定的托管费用,维持日常的开支。”
张淑凤
“本市可考虑为托管班立法,通过建章立制,明确托管班的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职责,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对托管班实行严格准入机制,并对现有的托管班进行卫生、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
随着9月份开学日期的临近,不少小学家长正忙着给孩子物色个好点的托管班。然而,面对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托管班,家长心里也忐忑起来,什么样的班才让人放心呢?一个略显尴尬的现象是,虽然托管班的数量逐年增多,但在监管上一直存在盲区,不少班虽然缺乏正规资质,却敢堂而皇之地招生。托管班究竟该谁管?怎么管?围绕这些问题,8月14日上午9:30~10:30,市人大代表刘青、张淑凤来到本报,接听市民的来电。结果,缺合法资质、没主管部门、存安全隐患,成为市民意见最大的三个问题。为此,市人大代表建议本市可尝试立法,在对合法托管班的“身份”进行界定后,再确定主管部门,通过法律进行规范、约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社区开展托管。
家长顾虑 资质证明不全,让人担心 “今年9月份,我的小孩儿便要上小学了,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托管班,转了五六家,还真没看到哪家正儿八经地挂着审批资格证,即便是最规范的一家,也就是挂了一个小饭桌的牌子。这样的托管班总觉得让人不太放心,不敢把孩子托付给他们。”8月14日上午9:30,“市人大代表履职在线”电话准时开接,张女士第一个打进热线,市人大代表刘青接起了她的电话。“在选择托管班的问题上,我也咨询过几个朋友,大家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找到心仪的班儿。即便知道证件不齐全,但也不敢过多质疑,毕竟孩子还得让托管班照看。”张女士说。
在接线过程中,不少市民把关注的焦点指向了托管班的资质问题。“有一位王女士打进电话,说自己的小孩在台东附近上了一家托管班 ,当时每月要交600多块钱,有老师给辅导作业。但当她询问托管班的老师是否有教师资格证时,对方支支吾吾地没有提供出来。”市人大代表张淑凤告诉记者,通过接听电话,她知道现在很多托管班的业务广泛,不仅给孩子提供午餐、休息,还打出了辅导课业的广告,以此去吸引生源。“但从市民反映的情况看,所谓的正规老师其实并不专业,缺乏资格证的问题突出。”除此之外,还有市民对托管班餐厅人员的健康状况存有疑问,是否办了健康证也不得而知。“而食品安全,却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
问题聚焦 没主管部门,出事难追责 除了托管班的资质问题,市民对当前的监管现状也充满质疑。“以前看媒体报道,说多个政府部门管不了一个托管班 ,工商、教育、消防、民政、食药监,这些和托管班都有关系的政府部门,在监管中好像没有形成合力,各家管各家的事儿,结果导致托管班的监管陷入盲区。”市民孙先生反映,因为对托管班的日常监管不严甚至缺失,一旦孩子托管期间出现什么意外,追究责任、赔偿都会面临不小困难。“很可能找哪个部门都会说‘这事儿不归我们管’,有逃避责任之嫌。”
接听市民来电的市人大代表张淑凤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的市两会上,她曾就规范和加强托管班监管提出了一个建议。后来,市教育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个部门做了面复。
记者注意到,市教育局在答复该建议时提到,“目前,市政府还没有明确管理部门。”市食药监局在答复中则说,“由于托管班的家庭姓、隐蔽性、经营时间短时性、厨房结构改变的受限性等原因,以及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难度非常大。”从相关部门的答复中也能看出,当前托管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或许正是这两个“硬伤”,让孩子家长心里始终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