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即墨黄培文字狱案起因很简单:两个孩子打架

2013-08-20 17:22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之前我们跟大家讲了即墨名人黄嘉善的故事,这位明代兵部尚书一生战功累累、政绩耀眼,却因一场家族灾难被排挤在《明史》之外,这场灾难就是康熙年间发生的“黄培文字狱案”。

  黄培,字孟坚,号封岳,黄嘉善嫡孙。他年少有为,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明朝灭亡后,他毅然辞官回到即墨老家,整日饮酒赋诗,将对明朝的满腔热血和对清朝的蔑视发泄其中。殊不知,正是这些诗集,将他送上了断头台,也让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株连入狱。黄培文字狱,历时四年,217人受牵连,而引起这一切的竟是子孙之间的内部矛盾。

      敢于直谏的少年黄培

  黄嘉善共有五子,长子黄宗宪早逝,留下一个遗子,便是黄培。或许因为自幼丧父的关系,黄嘉善对这个嫡孙特别上心,从小教他勤奋读书和为官之道,16岁那年,黄培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入朝为官。为了培养他的君子正气,黄嘉善当时向他推荐了两个人,一位是刘鸿训,日后成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还有一位叫钟羽正,后来的工部尚书。在他们的指导下,再加上黄培自身努力,很快就被提升为钦差提督街道。

  年少有为的黄培继承了祖父的所有优点,他发言不苟,处事知大体,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专门写过一首诗称赞他:“肘佩黄金印,身藏白玉壶,请看麟阁昼,有此璧人无。”而在性格方面他比祖父表现的更为刚烈,当锦衣卫时,曾因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谏,遭受廷杖,即便如此也始终不改,深得明廷器重。

  明末,明廷内部被分化成了两派,一派主张与满清对抗到底,还有一派则握手言和,满足对方条件。尤其是崇祯晚年,崇祯皇帝也开始倾向于和谈,这可气坏了当时的大臣黄道周,他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学理论知识,在朝堂上与对方展开了一次精彩的辩论赛,说到情绪激动处甚至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最终惹怒了崇祯,被连降六级。这位黄圣人不服输,此后又接连上书,崇祯一怒之下将其打入大狱,又给锦衣卫下了道指令:杀!黄培得到消息后,对手下说:“道周君子也,勿得侵辱,期善护之。”之后又想办法,帮黄道周逃过一劫。

  即墨黄氏十八世后人黄象铁在《吾祖黄嘉善传奇》一文中也记载了同样的案例:吏科给事中熊开元、礼科给事中姜埰因触怒皇上被打入锦衣卫,皇上夜里发旨让骆养性将他们处死,恰好黄培和骆养性都在,骆养性询问黄培怎么办?黄培说:“密旨杀人,非天子法,其辞之。”骆养性听从黄培的意见,没有杀熊开元和姜埰。

  非常时期,黄培不畏权势,利用自己职务之便,救护正人,得到很多人的敬佩。对同事如此,对自己的朋友他更重义气。《周至元诗文选》中有这样一件事:他的朋友宋九青被罢免职务后,将千金家产暂时寄存在黄培家,没想到夫妇俩不幸遇难死亡,只留下8个月大的孩子。黄培多方打听,联系上宋九青的兄弟,将千金如数归还,还自己掏钱送他回老家。

  黄培谨记黄家家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在朝为官17年,直到1644年,清朝入关占据北京,黄培不堪忍辱,辞官离去。

      明朝灭亡他欲殉国

  黄家几代在朝为官,深受明廷器重。比如黄培的原配夫人是即墨乡绅蓝再茂之女,因病早逝后,崇祯皇帝将一位姓安的宫女赐给他为副室,安氏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黄贞明。明王朝灭亡,黄培的四个叔父守义不仕,他更是心疼不已,几次想以身殉国。只是,那时母亲因病在北京去世,还需他将灵柩运回即墨老家。妻子安氏自缢后,黄培便带着6岁的儿子,回到即墨把母亲安葬好,又把儿子交给三叔黄宗庠,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一生,以表示对明朝的忠心。

  黄宗庠感念他一片赤诚,但就算殉国也不能改变什么,还不如这样坚持着,或许还有机会,几次劝导终于打消了他寻死的念头,留在老家。但自此之后,黄培忧郁悲愤,他忘不了明朝对他的恩遇,更不能忍受清政府的残暴统治,只是自己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宣泄,更无力改变。

  他能做的,只能是蓄发留须、宽袖大袍,不换清朝服饰。周至元在书中说:“那时清朝的剃发令已经颁布,并极为严厉。”但黄培不管,哪怕背后有人指指点点,有人嘲笑,也我行我素。只是这事,如果被官府知道,可就麻烦了。

  即墨县令周铨是个视财如命的贪官,得知黄培的举动,又打听到他是明朝官裔后,动起了歪脑筋,这身份地位,黄家肯定有很多资产,何不借机敲他一笔。他不明说,而是派人找到黄培,县太爷要跟你借五百两银子!黄培不理。对方就用言语威胁,久经官场的黄培最难忍受这种无理敲诈,直接把对方请出门。周铨怒了,一条“违抗清朝服制的罪名”将黄培抓了起来。后来,黄家上下打点,花了上千两银子才将其救了出来。

  经过这件事,黄培内心愈加苦闷和孤寂,他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的人,不见人不说话,就算家里的事,也不闻不问。每天呆在自己的丈石斋里,看着那块3米多高的大石头,喃喃自语:“此坚此贞,期勿负此石耳。”

  据说,这块巨石是从崂山八仙墩得来的,又叫崂山玄玉。崂山当地还有个传说:“黄培去崂山八仙墩勘察地形海域,忽然看见一块丈高大石,通体黝墨润泽,光彩夺目,美如宝玉。黄培得到这块宝石后,清晨在石前舞剑,中午面对玄玉品茶,月下与玄玉对酌。后来黄培因文字狱被害,玄玉也突然自断。人去石损,自此玄玉消匿人间。”

      姐夫宋继澄的到来

  一个人的到来,将黄培从绝望中解救了出来。这人叫宋继澄,黄培的姐夫,前明举人,也是位极有民族气节的人物。明朝灭亡后,他和儿子宋琏隐居即墨,自此与诗酒为伴。但他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明亡,一些不愿与清朝为伍的爱国人士,便采取了这种隐居的形式,他们集合在一起,日夜饮酒作诗,名为诗社,实为“反清复明”做努力。宋继澄就是胶东大社的领袖。进入诗社,黄培多年的苦闷才得到宣泄,他与这些跟自己有同样经历和感触的人一起,将内心情感写入一首首诗中,所以这些诗文都带有明显的怀明蔑清情绪。

  《周至元诗文选》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顺治十八年(1661年),农民领袖于七在栖霞起义抗清,宋继澄等人兴奋不已,相传黄培还以物资接济过于七军。不幸的是,轰轰烈烈的战争还是以失败告终,黄培等人的希望化为泡影。

  “慨比从前二十年,何从一日天地宽。”黄培写在《秋兴诗》中的诗句,是他明亡回家乡二十余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介绍:“从顺治元年到康熙元年(1644年~1662年),黄培共作诗280余首,略加删改,收录266首,命名为《含章馆诗集》,于清康熙元年刻印成册,分赠亲友。”殊不知,就是这本诗集惹出杀身之祸。

  事情的起因源于这对年轻兄弟。黄培的原配妻子有位胞弟叫蓝润,蓝润有个从弟叫蓝溥,蓝溥的儿子蓝启新与黄培的儿子黄贞明是同学,这关系应该算是比较近的亲戚了吧。但俩小伙子都年轻气盛,启新仗着自己伯父是当朝权贵看不起贞明,贞明也看不上启新,两人经常有唇齿之争。可能有一天贞明话说得有点急,语及蓝溥。启新回去跟父亲哭诉、告状,这下把蓝溥给气坏了,俩孩子之间的矛盾演变成了家族之争。蓝溥了解这些年黄培是怎么过来的,也知道他心里的想法,于是拿出家里的《含章馆诗集》,从里面摘录出黄培发牢骚反清复明的诗句,将其告到了衙门。

  事情闹得有点大了。即墨市博物馆原馆长江志礼在《清黄培文字狱案》一文中说:“即墨县令樊仕福因病不能理事,未加审讯。至七月中旬莱州知府张应瑞到即墨,蓝溥又递状催促。蓝溥之意,本在报前嫌,压服黄培,岂知此事又被金桓利用。”

  金桓,据传是黄培家的佃户,秀才出身却不务正业。欠黄家佃银,却耍赖不还,黄培家人打了他几下,便怀恨在心,想着有一天一定要报复。听说蓝溥状告黄培,他也落井下水交了状子,告的是黄培欺君屠民,实际上把柄也是《含章馆诗集》。两道状子都同时指向黄培一人,衙门赶紧受理提审黄培。那时,整个案子还没有扩大,黄培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称病委托儿子贞明和亲家江谦受去处理此事。一来江谦受在莱州还有一定威望,二来县太爷听完双方的供词后发现,这原本就是个简单的家庭矛盾,便进行了庭外和解。让贞明给蓝溥和金桓赔礼道歉,这事就算结束了。

  一场风波在黄家的权势影响下终被平息。蓝溥不满意,金桓更不服气,他们都没办法。但这只是个开始而已,一个人的加入将彻底改变整个案件局势,甚至把黄培送上绞刑架。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文字狱案 打架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