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井底人”王秀青近日生活受到媒体的关注,很多单位愿提供工作机会,但王秀青没有答应,他称不想给人添麻烦。王秀青11岁的小儿子说“平常上下学走在路上,看到井盖时,就会想起来,我爸就是在那底下住着的。” 王秀青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很多热心人士向王秀青抛来橄榄枝……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帮助,都将温暖着这一家。这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社会不缺好人,令人欣慰。然间,我想问的是,王秀青被热心人士救助是否尴尬了官方救助机构?王秀青们不愿望接受官方救助,官方救助机构是否反思过?为何不与时俱进、主动建立制度化帮扶式救助模式呢?比如,帮助王秀青们联系好心人,以解决就业问题,这应该不难吧。
官方救助还只满足于救助流浪汉,只适合救助那些失去生活来源的人。虽然王秀青们生活过得艰苦,但他们希望凭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当下社会救助停留在“不饿死人”的低水平阶段,这又怎么能满足王秀青们的需要呢?难怪王秀青不愿被救助。
事实上,这提醒官方救助要升级,建立复合性救助机制。即在临时救助基础上,把社会底层穷人做一次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募集有志于救助底层穷人的企业和成功人士,建立结对帮扶。同时,官方要储备救助公房,为底层贫穷的创业者提供廉价的住所,为底层穷人创业和奋斗提供帮助,让底层穷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系时评人)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