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温江桦 黑龙江省海伦市,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 “哭穷”这词儿可真形象。意思是指,穷是“哭”出来的。事实上,我国确定贫困县的参考指标是:贫困人口数量、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四项指标,前两项依照国家统计局数据,所占比重60%~70%;后两项数据则由地方提供。也就是说,在数据方面,地方“哭穷”成功的可能有40%。
况且,国家级贫困县评选周期平均为十年,如同一池死水,地方政府即便动一动脚趾也能明白贫困县帽子虽破,里子可是真金白银。正是由于评价过程不透明,缺少监督,才使得贫困县帽子成为地方政府争抢的对象。
乱了这么多年,该整治了。其实,在大的方向上,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早已提出。改良办法是:不否定贫困县政策,支持力度不变,但是在“贫困县总体数量逐渐减少”的框架下进行。具体细节仍须商榷,如何实现贫困县评定的动态调整机制,在总量逐渐减少的前提下,实现进退有序;如何切实完善贫困县评价标准,使其透明、无漏洞;如何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位、有效追责,这仍须在国家法律与政策层面,做出制度化的回应,而不能再熟视无睹了。(作者系媒体人)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