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金惠 2013年12月5日早晨,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记者看到一个背着背篓的男人和一个戴着花头巾的妇女,走进办公楼一楼,直接进了电梯,没人盘问或让他们出示证件。在绥江县,全县所有党政机关都没有围墙,人们到机关办事不会被询问,也不需要登记就可以走进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任何一名干部的办公室。(1月5日《中国青年报》) 提起机关大院,人们很容易想起门禁和围墙,似乎没有围墙就不能称为“机关”。对于群众来说,不仅“门难进”,即便进了门也是谨言慎行。可以说,机关围墙成了中国“围墙文化”中一道独特的景观,一堵墙似乎就成了政府与民众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而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顽疾中,首当其冲的也是“门难进”。
毫无疑问,政府的“天职”就在于为百姓提供服务,若百姓连门都进不去,又谈何表达诉求、申诉权利,谈何建立对政府的信任?云南绥江县拆除围墙、开门办公,无疑是在用实际行动消除百姓与政府之间的障碍,为民众排忧解难。当然,对于拆除政府机关围墙产生的效用,我们也不必过于神化。从湖北省崇阳县,到山东省微山县,再到云南省绥江县,政府机关向群众敞开大门后,来访量有了明显下降。但是,另一个事实是,当地政府在此期间真正下了力气来处理群众的上访问题,采取了设置上访大厅、全天候接访和干部下访等主动“出击”的办法。
拆除机关围墙只是开门办公的一种“极端”方式,或许并无普遍推广的价值。出于维护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的安全和秩序考虑,实行一定的登记制度并非没有必要。像绥江县这样不设围墙的尝试,显然意义大于
形式,透露出地方政府主动“拆除”干部与群众之间无形之墙的意识——对于迫切需要转变职能的其他地方政府而言,这种转变作风的“意识”与态度值得借鉴与学习。“无围墙政府”将权力变得公开与透明,不仅让群众办事不再像以前一样费尽周折,也消除了原先笼罩在权力身上的神秘感。同时,权力的公开与透明,也让政府政务暴露在阳光下,给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从而让权力在法律框架和既定程序之内运行。显然,这相比于形式上的“拆墙”来得更有意义。
人们总说,围墙易拆,心墙难破,“围墙政府”的形成正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在作祟。要破“心墙”,势必要铲除“官本位”的思想,让当政者主动给老百姓打开方便之门。也就是说,政府机关服务意识的提升、工作作风的转变,并非将围墙一拆了事,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民意的诉求是堵不住的,曾经想方设法为进门设置障碍的做法只会激化矛盾。当权力真正放下身段、走进民间,群众与政府机关之间那道无形的墙才会被推倒,群众才会在感官上和心理上消除隔阂。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