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有座斐然亭是杜月笙为沈鸿烈建的

2014-03-25 09:17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杜月笙的五姨太孟小冬                                   崂山斐然亭



  成功跳过龙门,杜月笙的帮派弟子越来越多,涉入证券、企业等领域,名声和能力都盖过了黄金荣,成为响当当的“上海皇帝”,就连蒋介石也得敬他几分。他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他喜欢文化,一直想做个文化人 ;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成绩下降就打;纵横黑白两道却坚决抗日,曾经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第二次来青岛

  还记得杜月笙第一次来青岛的时候吗?一个对未来充满疑惑的小混混、一个普通的木材推销员、一个不得不放弃自己爱情的小男生。时过境迁,1933年他第二次来到这里,此时的他身份大变。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了这次杜月笙青岛之行的情况:“这次,杜月笙、汪晓籁率上海工商界代表团来青岛考察,第一天他们去栈桥、小青岛、海滨公园游览,当天晚上,青岛市长沈鸿烈在迎宾馆设宴招待。”

  有一个细节是,当时青岛正在举办第四届国货展览会。杜月笙看到国货产品非常多,感到青岛有很强的民族意识,让他吃惊又很高兴。杜月笙虽然是个黑帮老大、是位掌控上海经济的大亨,但在国家民族尊严面前,还是保持了颗中国心:抗战开始后,他参加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仅月余时间就筹集到救国捐款一百五十余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

  “八一三”抗战后期,他得知驻守在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缺乏食品,仅用了一天时间即向谢团送去了二十万个饼。上海沦陷后,战局急转直下,蒋介石为了阻止日本海军大规模溯江西侵提出封锁长江的计划。他率先指令自己的大达轮船公司开出几艘轮船行驶至江面凿沉,其他轮船公司也纷起响应,阻塞了长江航道,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这些义举为他原本黑暗的人生增添了亮度。鲁海说:“看展览会的当天,他就与沈鸿烈商谈了件大事,在青岛设立‘上海国货工厂山东联合营业所’,立足青岛面向山东。双方商定在青岛设立国货产品仓库,在中山路设立门市售品部。”

  据了解,营业所在1933年年底就成立了,参加的有上海中华珐琅厂“立鹤牌”面盆、盖杯等珐琅制品,中华针织厂的“菊花牌”袜子,中国化学实业社的“三星牌”雪花膏、生发油、香皂等化妆品,上海灯泡厂的“标准牌”电灯泡等。“杜月笙倡导建立的这个产销部,扩大了国货从青岛到山东的销路,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落到实处。”

  崂山上的斐然亭

  杜月笙一行这次来青岛住在文登路上,那里建有市政府招待所,环境优雅。之后他们又去了崂山,从王哥庄、华严寺到太清宫,极口称赞崂山东麓山海风光之美。

  站在这安静的山海之中,杜月笙突然有了个想法,何不在此建座小亭子呢?在他的提议下,上海工商代表团将亭子的位置选在华严寺附近海滨处,取名“斐然亭”。鲁海介绍:“这个名字语意双关,一方面是‘斐然成章’之意,另一方面‘成章’正是沈鸿烈的字。这是纪念沈鸿烈的,也是杜月笙来青岛的纪念。”第二年,又在这里立了《斐然亭碑》,由曾任鲁案善后委员会督办的王正廷撰写碑文。

  其实,杜月笙很喜欢这些文化类的东西,他小时候条件不好,没上几天学便混迹江湖了,所以这一直是他的一大遗憾。后来,他就一直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作家刘继兴在《民国大腕》中说:“他的门厅高悬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的处世方式;他勤练书法,签名写得相当漂亮;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不论天气多热,长衫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他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儿子杜维藩高中时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被他用鞭子责打十下。他还在法租界善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并在老家浦东耗资10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

  正是因为对文化的重视,才结交了很多大名鼎鼎的文化界朋友,比如章太炎、杨度、江一平、杨云史 、杨千里,还有大教育家黄炎培等。后来杜氏祠堂建成,章太炎还亲自给他写了《高桥杜氏祠堂记》,蒋介石也亲自题写“孝思不匮”的匾额。怪不得著名老报人徐铸成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定会是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此次来青岛,杜月笙还见到了他的两个徒弟,一位是青岛《平民报》社长张乐古,他是青岛的青帮老大,被称为“青岛杜月笙”,还有一位则是酆洗元,他们与其他青帮弟子一起设宴招待了杜月笙。

  五姨太孟小冬

  说完了杜月笙的事业,该谈谈他的婚姻情况了。杜月笙一生共有5位太太,其中与五太太孟小冬的事家喻户晓。

  孟小冬,梨园世家出身。这位被人们称为“冬皇”的京剧名伶,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男人,一位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有一位就是杜月笙。与梅兰芳的相识过程很容易想象得到,都是京剧圈里的,有共同语言,未免日久生情。但与杜月笙的缘分是怎么发生的呢?关键的一点是,杜月笙是个戏迷,非常喜欢京剧。具体还是看看《上海往事:杜月笙·孟小冬》一书中是怎么说的吧。

  孟小冬与杜月笙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极其简单,一位是颇具才气的京剧名伶,一位是爱好京剧的粉丝。那是1919年,孟小冬在一次演出结束后,杜月笙提着花篮到了后台:“孟大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杜月笙双手抱拳,念着韵白,深鞠一躬,用满口浦东味道的上海话说:“恭喜孟大小姐演出成功!”

  孟小冬是出了名的冰美人,却还是被眼前这个人的举动逗笑了。但她并没有说什么,杜月笙也没有再多话便出了后台。有了第一次见面,之后凡是孟小冬的场,杜月笙一定来捧,甚至帮她出唱片,资助她到北京发展。那时孟小冬的家庭压力很大,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在她身上,杜月笙的出现帮她解决了最大难题,她可以安心在北京发展。

  到这时,二人的关系也很简单,只是一个粉丝为自己喜欢和崇拜的偶像付出而已。但作为杜月笙的四姨太、孟小冬的好姐妹姚玉兰早就看出了端倪,将一根红线拉在了两人中间……孟小冬跟了杜月笙,并随着一起去了香港。有一天,当杜月笙决定将全家人移民到法国,要办签证时孟小冬忍不住了:“我跟你去,是丫鬟还是女朋友呢?”那时的杜月笙已经被咳嗽折磨得病入膏肓,听她这句话后决定正式迎娶孟小冬。那一年,杜月笙62岁,孟小冬43岁。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曾经在接受《往事》采访时说:“请客的时候父亲很难为情,说自己都60多岁了,但他不能不这么做,不这么做,孟小冬就老是发脾气,他也受不了。”

  只留下十万元遗产

  1949年上海即将解放,当时蒋介石向他发出台湾之请、共产党也秘密接触希望他能继续留在上海时,权衡之下他带着全家人去了香港。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杜月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拒绝蒋介石是因为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发起“打虎”事件时,将他的儿子杜维屏抓了起来,判了六个月徒刑。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才说:“蒋介石把我当夜壶,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的时候扔到床底下。”

  而拒绝留在上海,是因为之前他曾参与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帮蒋介石杀害过共产党人。到香港后杜月笙的身体状况急速下降。杜美如说:“他每天晚上都喘,发出‘哦嘘哦嘘’的声音。当时有个推拿的人,给他敲一敲才能睡得着,但没一会就又喘起来了。”

  眼看着杜月笙的身体越来越差,家人已经做好了最坏准备。有一天,他说想见见陆京士,这是杜月笙身边最重要的人之一,他曾说:“儿子可以牺牲,但不能没有陆京士。”陆京士去了台湾,在那里创办了恒社(杜月笙的私人组织)。接到通知后,陆京士便定了第二天晚上的飞机,没想到当天突然刮起了台风,航班取消了,得到消息的杜月笙心顿时凉了,“因为他说过,陆京士不能来,我的病是好不了了。”

  第二天,杜月笙的儿子开车去接陆京士,回来后悄悄告诉杜美如:“一路上撞死了5只老鼠,躲都躲不过,当时我们听了觉得,可能真不会好了,因为我父亲就是属老鼠的。”

  陆京士的晚到、撞死老鼠的经历,这些无疑成为杜月笙离开人世前的先兆。等钱新之、陆京士、万墨林、徐采丞都到来后,在他们的见证下,杜月笙留下了遗嘱,这份遗嘱让所有人吃惊:总共十万元,每个老婆各拿一万,儿子一万,未嫁的女儿六千,已经出嫁的四千。

  杜月笙去世前,曾希望子女能将他带回祖国,安葬在上海浦东高桥。一直到现在这个心愿都无法实现,四姨太姚玉兰将他带去了台湾省,安葬在了台北县汐止秀峰小学后山上。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