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 山东启动“乡村记忆工程”图破局

2014-03-31 08:5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位于即墨市的古城雄崖所村,少见年轻人身影。



  

金口村天后宫旁边的规划图上是古村未来的模样



  今年2月,我省启动“乡村记忆工程”。这被看作是一次保护齐鲁传统文化遗产模式的创新尝试。目前,该工程正处于调研摸底阶段。20个试点建设工作完成后,将在全省推广实施。

  近日,记者走访青岛的古村落发现,有的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浪潮中拆迁殆尽,即使保护较好的古村落,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文明的同时,如何带动当地旅游发展,“乡村记忆工程”或许能满足这一期待。

  古村好风光留不住年轻人

  从小到大,说起自己的村庄,53岁的李玉鹏都觉得很自豪。

  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雄崖所村人。这个距离即墨市区 45公里的村子,历史可以追溯到1402年。为抵御倭寇入侵 ,明朝设立雄崖所等卫所。乾隆年间,雄崖所巡检移驻福山县海口,原来的雄崖所成为一个村落。雄崖所村的李、王 、赵、韩、陆、陈等姓氏即是当年所城守卫将士的后裔。

  600多年的时间过去,村子里依然能找到昔日的风光。“村子里有很多明清时期的老房子,屋顶原来是茅草,后来变成了青瓦,但房子的主体结构基本都还保留着。”李玉鹏说,早在十几年前,村里就定下规定,老房子不能随便修建,更不能拆掉,村民们都很自觉。

  斑驳的石子路,长满青苔的墙,铺着灰瓦的屋顶……得益于村民的保护意识,现在的雄崖所村几乎还是李玉鹏小时记忆中的模样。而这个原汁原味的传统古村落,也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李玉鹏发现,村庄里的老房子和小巷子是游客最喜欢拍照的地方,“看来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喜欢上了年纪的东西”。

  让李玉鹏惋惜的是,景色虽好,雄崖所村却留不住年轻人。

  3月15日中午,记者跟随李玉鹏走在雄崖所村高低不平的小巷子里,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老人和小孩,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

  “村里除了搞海水养殖的,其他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大约在13000块钱,这个收入在整个即墨市的农村只能算是一般化。”南雄崖所村村支书李正良说。

  在雄崖所村大街上,一座两层小楼的新房子在一群灰黑色老屋的包围中格外显眼。房子的主人黄毅(化名),经营电气焊维修的小生意,日子过得比较红火。

  黄毅说,他这个年纪在家的很少,大部分年轻人都去了即墨或是更远的地方打工,而四五十岁的,也都去离村庄20里地的即发集团上班。其中有不少村民在城市里定居下来。这样的结果是,村里的一些老房子长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如何在村民渴望富裕的现实需求与古村落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几乎是每个古村落都会遇到的问题。

  黄毅觉得,要想让老屋重新焕发生机,得让村里的年轻人留下来,这就得靠旅游开发。

  随着近几年来的名气在外,前来雄崖所村旅游的游客渐渐地多了起来 ,希望通过旅游开发村子的村民不在少数。“搞旅游开发肯定来的人多了,我现在年纪大了,到时可以在村里开个店铺,也算是谋个生计。”李玉鹏盘算着。

  不过,古村落里落后的配套设施常常让游客扫了兴。“来村里的人待的时间都不长,少的半个小时就走了,一些扛着摄影器材的可能会呆上两三个小时,但很少会超过半天,因为村里连吃饭的地儿都没有。”

  好在雄崖所村的旅游开发已经提上了日程。“去年冬天,青岛理工大学来村里做了一个关于古村开发的旅游规划,下一步将会有序开展。”李正良透露,村里将会重建古城墙,重建庙宇,还有衙门。“之前雄崖所古城里有的,都会进行重建。”

  面对即将到来的繁华古镇,也有村民担心,村落里的宁静会被打破。

  让李正良更为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开发是否会造成大拆大建。

  如今,他的这种担心已经在附近的金口村变成现实。

  数百年前,金口村是一个繁荣的古港口,“商贾云集、商船林立”。后来海滩被泥沙占领,古港从此消失,金口村繁荣也成了历史。村里的天后宫,是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迄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2007年开始,金口村的古镇旅游开发项目作为某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开发。和村子里的很多人一样,72岁的王星吉搬到了一里地外的“新村”。

  “当初找专家来看了这些老房子,觉得保存价值不是很大,所以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进行开发。然后在古村落的原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建设开发。”金口镇政府一位宣传干事介绍。

  就这样,原有的村址上,只剩下一座天后宫,还在诉说着金口村的历史。

  与此同时,金口古镇的复原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天后宫正门西侧竖着的一张金口古镇的规划图显示,改造后的新金口不仅仅有戏楼、校场、武馆、县衙等古建筑,还有酒吧、博物馆、游艇码头以及特色酒店等配套设施。

  而在天后宫西南侧,一座仿古的城门正在建设中。“用不了多久,天后宫周围将是一座全新的‘古镇’。”王星吉说,他不知道这对天后宫的保护是好还是坏?

  改善生活不失传统难兼得

  至于雄崖所村村民将来的安置,李正良说,可能住房在古城墙位置的村民需要搬迁,其他村民不用动,将来旅游开发起来了,家家都可以开个店铺。

  针对古村落保护,有专家强调让古村庄里的人还能在原住地过上便利舒适的生活。“古村庄的保护,如果没有原住民参与 ,开发中就没有人知道其历史价值,开发后也没有人气。”

  也有专家提倡集中建新村,帮助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但古村里还是要鼓励村民原村经营.

  目前,雄崖所村和金口村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路径。不过,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不改变原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很多村民的共同诉求。

  从原先低矮的老房子到如今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金口村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对上楼后的生活有些不适应。这让他们更加怀念古村里的生活。

  “怎么会没有炕呢?”2011年8月26日,63岁的侯桂华最后一个搬离古村,住进了一座带院的二层小楼。

  “来了客人都不知道招呼坐哪里,冬天睡觉也觉得阴冷。”刚搬到新家时,侯桂华就遇到了不适。她说,炕几乎是每个胶东家庭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家具”,家里招待客人都会上炕,以示隆重。于是,侯桂华在一楼卧室里重新支了一张炕。没地方再支大锅,只好用煤炉代替。

  生活中更多的不习惯随之而来。“现在村里定时供应自来水,每天两个小时,预先接好,够一天用的。”侯桂华说,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随时打来随时吃。

  “村庄里300多口老井啊,就这么没了。”说到老井,侯桂华似乎格外伤感。

  用石头砌成的老井曾是每个村子的象征,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符号。“井不是很深 ,用井绳放下桶去,就是一桶水,很方便。”在侯桂华记忆中,围绕着老井,还有歪歪斜斜的石块围成的四方院落和低矮破旧的老屋。

  ■担忧: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乡愁何处寻?


  上述两个村庄只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命运的一个缩影。

  有数据显示,山东目前尚存有2000多个传统村落,但其消亡的速度日益加快。

  2011年9月6日,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著名作家冯骥才以山东为例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达了对古村落保护的迫切之情。

  “我们对山东地区古村落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以后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现今一座完整的原真的古村落也没有了。能想象齐鲁大地上找不到古村落吗?”在座谈会上,冯骥才如是表示。

  这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12年9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式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先后公布了两批传统村落名录。记者统计发现,在两批共1561个古村落里,山东只有16个最终入选,其中青岛只有即墨市雄崖所村、崂山青山渔村等3个,在全国并不算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温莹蕾曾到省内多个古村落进行调研,对此很有感触。“在山东,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成片的明清时期的古村比较少见。很多情况下,老房子周围不断盖新房子,隐藏其中的老房子数量越来越少,渐渐地就被荒废遗弃,最终难逃被拆掉毁坏的命运。”温莹蕾说。

  而在另一位从事山东古村落保护工作的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叶涛看来,既要保护静态的村落建筑物,还应该从民俗角度考虑它和村民生活的关系。

  “村民的民俗生活是村落的灵魂,离开了民俗生活,这些建筑就是死气沉沉的死去的东西了。”叶涛在调研中发现,在民俗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祠堂状况不佳。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胶东地区某个村子有两个祠堂,但是几年过去,就没了。近些年,山东鲁西南又出现了一种重新修建祠堂的现象。”叶涛表示,在村落里,祠堂和庙宇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祠堂具有凝聚家族力量的象征意义。遗憾的是,很多祠堂已经是“死气沉沉”了。

  今年2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九个部门联合发起“乡村记忆工程”。记者拿到的相关文件中,阐述了这一工程的初衷。“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忽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致使大量乡土传统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的速度甚至在加快。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传统社区、乡村完全拆除,或者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大面积‘改造’,不仅造成了城乡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使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专访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

  “乡村记忆工程”不会搞大拆大建


  “乡村记忆工程”的内容是对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原生态的保护工程。这被看做是保护齐鲁传统文化遗产模式的创新尝试。目前,该工程处于对重要民居调研摸底阶段。“乡村记忆工程”的办公室设在山东省文物局。3月27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由少平。

  记者:目前山东省古村保护情况怎样?

  由少平:从我们目前的调研来看,山东各地还是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的,并不像冯骥才先生2011年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时说“齐鲁大地上找不到古村落”那么严重,但也面临很大问题,如果现在再不去保护,这些古村落很可能就会真没有了。

  不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个好的现象,古村落的村民积极性很高,有些老人甚至自发地整理村史,保护古村落的群众基础非常好。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古村落都面临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由少平:这的确是个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去章丘朱家峪村调研,现在已经过度开发了,新建了很多建筑。我们去的时候,看到好几辆小吊车在施工,领导们普遍不太赞成朱家峪村的这种开发模式。

  “乡村记忆工程”不会大拆大建,更多的还是想保留村民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为乡愁找到一个载体。

  记者:“乡村记忆工程”是怎样提出来的?

  由少平:去年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让居民“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大量农民迁移进城,原来的乡村遗产保护问题愈发突出。这些年来,我们陆陆续续地在农村做过一些遗产保护的项目,比如文物普查、非遗保护等,但这些都是单独的项目。我们想,能不能搭建一个综合的平台,建一个原生态的乡村博物馆 ,把以前做的文物、非遗等都吸纳进去,另外,也吸纳过去不被重视的一些能体现乡土文明的东西,比如劳动生产工具、节庆习俗等,当时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创新想法。我们称“乡村记忆工程”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

  后来郭树清省长在起草省政府工作报告时,看到了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然后委托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形成了一份“乡村记忆工程”的详细规划,郭省长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好,最终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就是这句话,“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从现在来看,省里非常重视“乡村记忆工程”的实施情况,已经列入2014年省重点督查项目。

  记者:目前“乡村记忆工程”工作进展如何?

  由少平:现在是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一个方向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第一批试点社区(乡村)博物馆的改造,另一个方向,同时我们将尽快公布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先保护起来,谁也不能动,不能等不到保护,就自己破坏了。

  虽然“乡村记忆工程”不会大拆大建,但也会帮助改善一些村庄的环境,比如会帮助修复村里的祠堂等古迹,也会帮助修建道路和基础的旅游设施,至少得让游客在村里的吃住行有保障。

  目前我们正在跟山东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联系,下一步将会聘请有关专家为“乡村记忆工程”顾问,由他们来帮助规划村落,既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文明,又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文/图  记者 李杨(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古村落 保护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