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那渐淡的清明节

2014-04-08 05:50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4月6日,回到老家过清明的张波涛经历了城市和农村的祭扫后,心中一直纠结。

  43岁的张波涛是省直机关一名公务员,父母健在,在老家和弟弟生活。清明节放假第一天,他陪妻子在济南为逝去的岳父扫墓。4年前,张波涛的岳父因病去世,老人的老家在陕西,家人便把老人葬在了济南玉函山公墓。

  由于对前几年清明节祭扫拥堵深有体会,4月5日早上8点张波涛就从家里出发,结果还是在路上堵了一个多小时。随着如潮的祭拜人群,夫妻俩到达玉函山公墓时已是上午10点多。在岳父墓前祭拜时,妻子心情很悲痛,本来想静静地坐一会,但来往的人群和嘈杂的声音,让妻子没了心情。很快,他们就离开了墓园。回去的路上,又是一番拥堵,思念亲人的悲痛渐渐被堵车的烦恼代替。回想这几年为岳父扫墓,张波涛感到,除了前一两年有庄严肃穆的祭奠氛围,现在却像是在例行公事,似乎祭奠的味道越来越淡。

  4月6日一早,张波涛赶回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看望父母,去祖坟祭拜先人。在张波涛老家,清明祭扫曾是很庄严的事,清明这天,子女要准备丰厚的祭品,在家中男性长者带领下,到先人坟上祭拜,整个仪式有序而肃穆。但这些年,由于村里外出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渐渐长大,这项仪式已经很少有人举行了,有人甚至清明节也不回来为逝去的亲人祭扫。弟弟说起一件事,让张波涛颇为惊诧:前不久村里一位远方叔公去世,只用一天就把所有的丧事办完了。而按照以往的规矩,从去世到下葬至少需要三天时间。

  说起前一日在济南扫墓时拥堵之苦,母亲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百年之后,你们回来烧纸说不定也要堵车了。"张波涛的父母都已经超过70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按照当地的风俗,两位老人的棺木早就准备好了。不过,张波涛还真没想好这一天真正到来时,该如何为父母安排后事。一想起村里近些年的变化,张波涛不禁对今后的清明祭奠感到茫然:难道也要和城里一样,故乡的清明节也要失去了原本祭奠的色彩吗?

  上世纪80年代考上大学来到省城工作后,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但潜意识里张波涛还把自己当做那个小山村的人,甚至想过退休后回去居住,直至终老山村。从农村进入城市,从省城回到故乡,透过清明节,张波涛看到了时代给这个小山村带来的明显印记,也清晰地感受到昔日熟悉的故乡正渐行渐远。现在让他纠结的是:故土难回,祭奠将何处安放?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