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山的历史印记和文艺色彩:山海相依伴红楼(图)

2014-04-08 09:1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刘宜庆

  山海之间观世变。在老城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风景,都会看到青翠欲滴的山上,耸立着三个红色的蘑菇楼,错落有致,如同燃烧的火炬,照亮登临者的眼睛 。这就是信号山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在此可以登高望远观沧海,胶州湾的百年风云,尽收眼底。

  信号山是一座承载了青岛伤痛与屈辱历史的山。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海军登陆栈桥,以借地操练为由,首先强占了信号山。后来,德国人又在山上建立了青岛最早的一座无线电台,在山顶部建信号发布台一处,每天悬挂各类信号标志及气象、风力标志,专为轮船及帆船入港时传递信号。因此,德国胶澳总督将该山命名为“齐格纳山”(德语“信号”的意思)。日军侵占青岛后,更名为“神尾山”,神尾的真正身份是日本“青岛攻城军司令长官”、第十八师团长神尾光臣。1922年青岛收回主权后,称之为信号山,又名挂旗山。

  德国人日本人,将殖民的历史印记留在信号山。1898年11月14日,德国殖民当局在信号山南麓举行“迪特里希碑”落成典礼。德国人在信号山下刻石,“迪特里希纪念碑”有中德两国文字。1914年,日军战胜德军,在“迪特里希纪念碑”的中央,用日文加刻了“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几个字,以显示自己“战胜国”的身份。中国从日本手中接收青岛主权,据说此碑被日本人切割走了。至今仍能看到切割的痕迹。

  信号山又是一座蕴含着青岛文学与艺术内涵的山。

  自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青岛信号山作为市区的游览景点,迎接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登临,有人为之赋诗,有人为之作文。信号山以文艺结缘,其来有自。

  1934年7月,郁达夫应汪静之邀请,到青岛避暑。在青岛期间,游览市区信号山、贮水山、青岛山、炮台以及崂山。晚上月明,郁达夫和自上海来访的林微音,在海滨漫步。郁达夫来青岛,是报刊争相报道的新闻 ,《北洋画报》的记者带着一位栾小姐来访。栾为国术家,“相貌很美 ,身体亦强健,在青岛接见的女士中,最为娇艳温柔”。郁达夫在青岛游览,留下颇有意味的一个信号。

  著名学者俞平伯游览青岛时,以《青岛信号山》为题作诗:“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沙温浪软飘情侣,烛暗弦低含舞俦。此夕凭虚君不见,万千灯火占齐州。”“一山高下尽红楼”之句,赞美青岛是适宜居住的城市,又是诗情画意的城市,而“沙温浪软飘情侣”,说明青岛是浪漫之都,适合情侣山盟海誓、蜜月旅行。人在信号山观万家灯火,心却想着九州共此今夕美景。

  二十多年后,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青岛解放后,文艺界欣欣向荣,最早在齐东路成立的文联(筹委会),搬到了信号山25号院。因为青岛市文联的到来,信号山更增添了一层文艺的色彩。1957年,陆侃如当选为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任主席。可以想见,老山大中文系的著名教授,青岛解放初期的文艺家,频繁出入信号山25号。青岛市文联与小鱼山脚下的老山大校区,形成一种映衬和互补。

  2014年3月底,我走进信号山路,寻访信号山路25号 。春天的感觉,安然,美好。在老城区走走,安稳、笃定,看到老楼老街日常景象,看到院落中的花木,有一种玄远的诗意在心头萌动。信号山25号院里的紫玉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悄然盛开。在蔚蓝天空的映照下,这株经历了80年风雨的紫玉兰,成为青岛市文艺界的一种象征。想想青岛市文联刚刚搬迁到此处,当年在这株花下走过的人,有的已经生命凋零,有的已经成为白发老者。而这株进入青岛市古树名录的紫玉兰,年年花开千万朵,依旧笑春风。这些老街老院,相伴信号山,正是有了岁月的沉淀,这些老街,才有了原汁原味的青岛风情。

  山海相依伴红楼,历史的印记,文艺的色彩,老街的格调,成就了信号山。不妨在樱花绽放的春日,到信号山公园坐看水云间:海鸟高飞尽,浮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信号山。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