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曾改过三次名 以"太平"命名为祈求太平

2014-04-10 09:38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清末以前太平山叫“会山”,在会山前形成的村落就叫做“会前”;19世纪末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将这里命名为“伊尔梯斯山”,修筑了防御工事;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又给这座山改名为“旭山”;192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为祈求青岛不再经历外敌侵占,更名为“太平山”,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太平山,默默掩藏在喧嚣的城市之中,它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已渐渐被人们淡忘,而是像一位安详宽容的母亲,敞开怀抱接纳城市中渴望亲近自然的人们。

  历经沧桑的太平山

  太平山范围广阔,向西延伸为青岛山、八关山及小鱼山,向东伸展为湛山,向北的余脉则成就了榉林山。在浮山没有被划归市区之前,150多米的海拔让太平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誉为青岛市区第一高峰。

  德国占领青岛时,这里还叫会山。德国人一眼就看中了会山这个天然屏障,先用德国远东舰队司令的名字改名“伊尔梯斯山”,还在南麓建了德国三大军营之一的“伊尔梯斯兵营”。随后又分别在伊尔梯斯山的东、南、西、北、中五个山头上都设立了防御工事,炮台、堡垒等在太平山上随处可见。对一战颇有研究的青岛文史学者衣琳带领记者参观了太平山北炮台及东炮台旧址,百年前的大炮早已在德国人撤离青岛时炸毁,坚固的营房如今虽在,但大多也已作为民居,历史的痕迹渐渐消磨于遍地家禽的鸣叫声中。“那个时候,德国人在太平山上修筑炮台的主要目的,是防御中国为夺回青岛从陆路发起的进攻,所以我们看到安放在山顶的两门口径最大的炮台都是直指城区的位置,而不是海上。”衣琳介绍,19世纪末,中国的海军还很弱,所以德国人在高地修筑的炮台都是对准内陆,而周边的低地炮台则是为了保护高地而设立。

  虽然德国强占了青岛,但腐败的清政府却无力争夺这块土地的主权,甚至还在1898年跟侵略者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这样一来德国人就放下心来,开始安安心心建设这个后花园。伊尔梯斯山弧形的山势天然形成,是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德国人看中了这一点,他们购下土地,迁走了会前村的居民,开始在山下植树造林,并从世界各地引进名贵树木和花卉,建立了植物实验场,此后山南麓就被辟为公园,取名森林公园。

  德国人的大炮虽然没机会用来打清兵,却在1914年迎来了日本人。那时日军是从平度、即墨一带进入青岛的,为了能看清日军的进攻路线,德国人将山下村落周边的树木全部砍掉。但即使是这样,德军也只抵挡了两个多月,就向日本投降了,在离开青岛前,德军把伊尔梯斯山上的炮台全都炸毁了。日本占领青岛后,没有再花心思修复这些工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掠夺。伊尔梯斯山改叫了“旭山”,山下的公园也变成了“旭公园”,园内大批栽植了樱花,包括单樱及八重樱(双樱),每逢春季都会开办樱花会。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认为青岛历遭德日侵占,为祈求太平,将“旭山”改名为“太平山”,“旭公园”改称第一公园,农林事务所设在这里,著名植物学家凌道扬曾任所长。1929年5月又改称“中山公园”,公园进一步发展,樱花大道广植樱花,春季花开如云,“东园花海”列为“青岛十景”之一,春季樱花会闻名全国。据岛城文史学者鲁勇介绍,花开最盛时胶济铁路会有赏花专列,从山东各地载来游客,青岛的客栈、旅馆全都爆满。臧克家等诸多作家、诗人,都留下了描述中山公园樱花的文章、诗句。公园西侧有泉群形成湖泊,1923年命名为小西湖,湖中有亭,曲桥相通,四周垂柳。沈从文执教国立青岛大学时,他的好友陈翔鹤执教于市立中学,两人几乎每晚在小西湖中凉亭聊天夜深始归。

  1984年,太平山封山建园,1986年建成开放。太平山中央公园将中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榉林公园、青岛山公园、百花苑、汇泉广场7个园区连成一个庞大的园林,这样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绝佳场所。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太平山 祈求太平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