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的太平路 其实与
太平山同时被命名为“太平”的还有太平路和太平角,我们先来说说太平路。
清朝末年,从总兵衙门沿青岛海滨修了一条通往黑澜兵营的驿道。据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德国占领青岛后,在这条驿道的基础上建了一条滨海马路,以德国皇帝的名字命名,叫凯撒·威廉皇帝街。但中国人一般叫它前海沿儿,或者南海沿儿,日战后则改叫舞鹤町,这条街在1922年后,就成为了太平路。
无论是在清末,还是在德占、日占时期,沿海的太平路一直都是条繁华的道路,说它是老城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毫不为过。总兵衙门和天后宫都在这里,德国人成立的铁路公司和矿业公司在这里,曾经日本的海军司令部和美国驻青岛领事馆也在这里。英国人帕默在1910年出版的《青岛》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太平路上的景象:“由优美的威廉皇帝大道向东,是通往大衙门最近的道路。人们先后经过中心旅馆和亨利王子饭店,还要经过德华银行。在亨利王子饭店和德华银行之间、威廉皇帝路口顶端,矗立着锥形的叶施克纪念碑,它坐落于海岸上的一块不大的突出地面上,四周花园环绕。继续前行,还要经过山东路矿公司、中国大庙(天后宫)到大衙门,它也曾是德国总督办公地,1889年亨利王子曾在此下榻。”文中提到的叶施克纪念碑,是德国人为纪念在青岛去世的总督保罗·叶施克而立。
据鲁海介绍,太平路上早期建有两家商住旅馆,一家叫中央旅馆(亦译中心旅馆、中和旅馆),“有客房30间、优等厨师,每天费用3~5元,在济南府有分号”;一家即亨利王子饭店(后东馆),1910年又扩建了中馆,1914年后叫大饭店,兼并了中央旅馆作为其西馆。抗日战争后,东馆曾作为国民党青岛市参议会办公地,解放后为市政协办公场所,今已拆建为泛海名人酒店。中馆曾作为日本总领事馆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为美国宪兵队驻地,现为栈桥宾馆。西馆解放后作为青岛日报社办公场所,近年来拆除,与原鲁大公司旧址连在一起新建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大楼。江苏省盐台李梅邨在国民政府成立后来到青岛,在太平路、广西路上建了三座楼房。太平路上的三层大楼,在民国政府接管青岛后,成为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办公楼。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兴亚院青岛出张所,后来拆建为华能大厦。
太平路还经过青岛的标志—— 栈桥。鲁海介绍,栈桥本是1892年建的军用码头,后成为观光旅游景点。1915年劳乃宣在诗中写道:“海天万顷清光煦,沙堤千尺沿低树,斯须轩足登栈桥,直到沧波渐深处,士女如云不知数……”栈桥后来曾多次大修、改建,增建的回澜阁,是青岛第一个百年的标志。
垂钓乐园太平角 在浮山湾和太平湾之间,有一处风景秀丽的海岬,古时候这里叫做“碌豆岛”,后来随太平山、太平路一起更名为“太平角”。
太平角分为陆域、海角两部分。陆域由西南至东北走向的湛山一路至五路、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太平角一路至五路,纵横共10条街道组成,这一代多被规划为疗养区,以各具特色的建筑著称,其中就有位于太平角一路1号的“朱德别墅”。海角之东、南、西三面环海,海岸约2.5公里。文史学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介绍,太平角前的海湾就是太平湾,出太平湾东南望,与潮连岛相邻还有一座小岛,名叫太平角岛。其实这里的一角、一湾和一岛都不“太平”,风高浪急,水波参天。但这里却是市民垂钓的好去处,1939年,青岛曾评出“青岛市乡二十四景”,其中就有一景叫“太平垂钓”。 除了1922年命名的太平山、太平路和太平角,青岛还有很多以太平命名的地方,比如,80年前海泊河岸边有个居民区叫太平镇,还有从太平角延伸出来的太平角一至六路等。但青岛最早叫太平的要数崂山上的太平宫,这里原是华盖真人刘若拙的道场,后因其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故以年号为名,所以与青岛市地名中的其他“太平”并不相同。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资料图片由衣琳先生提供)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