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1880张欠条乡医:欣慰的是儿子儿媳回村接班

2014-04-19 09:04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自从患癌后,泗水隈泉庄村的乡医刘庆民自感身体不如从前。如今,最让他欣慰的,莫过于儿子儿媳都在身边帮忙了。

  18 日,本报报道了刘庆民35 年坚持先看病后付费,攒下1880张欠条的故事。当日,当记者再一次见到他时,他和儿子儿媳正忙着外出看病。“不确定的病千万不要盲目治。”儿子出门前,刘庆民叮嘱道。

  “儿媳妇打针比儿子技术好”

  18日下午6 点,目送最后一位输液的村民打完针离开,刘庆民回到诊疗室,还没坐稳,白大褂里的手机又响了。“好好,还是眩晕吧,我这就让壮壮过去。”挂上电话,他喊来儿子刘壮壮,电话那头是冯福庄的村民王长玲,因为脑供血不足,已经头晕四五天了,这几日都是刘壮壮前去给她打针。拿好针剂,推起摩托车,刘壮壮就出发了。

  此时,儿媳席丽华也利索地装好要用的药片和针剂。她要去三山口村,村民魏富官上周突发脑梗塞,需要在家打针。套上一件小棉袄,她也骑上摩托车出发了。

  “嘟嘟嘟……”伴着摩托车的响声,夫妻俩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刘庆民站在门口,看着摩托车尾灯由亮变暗,不一会儿就消失在大山的夜色中。

  “儿媳妇技术比壮壮好,同样出去打针,总是她先回来。”对儿媳席丽华的诊疗技术,刘庆民赞不绝口,尤其是给幼儿扎头皮针,儿媳妇的技术已成一绝,村里有小孩生病,都来找她。

  曾能留在县医院但儿媳放弃了

  68岁的村民冯在英在卫生室看了十几年的病,看着刘壮壮和席丽华先后外出就诊,冯在英禁不住夸奖起来:“庆民是个大好人,儿子儿媳也不孬。有他们俩帮忙,庆民也能有空歇歇了。”

  回诊所之前,刘壮壮夫妻俩都在曲阜中医学校上学,根本就没想过回村。大三时,席丽华被分配到泗水县人民医院实习,正巧赶上医院扩建,急需用人,一起实习的十几名同学都顺利留下了。

  “我也能留下,但俺爸生病了,叫我们回来,虽然心里不愿意,还是回来了。”席丽华忍不住说了实话:“俺同学都说我傻,我心里确实也有过抱怨。但是看俺父亲病得那样,不回来咋办啊。”

  想扩建卫生室但存款仅3000 元

  诊疗桌上放着几本医疗书籍,有买的,也有儿子上学时的课本。夜晚没有病人时,刘庆民就会把儿子儿媳叫到跟前,随机提问药品属性。当问到某种药物的作用时,儿子回答“这种药具有消炎止痛效果”。对此,刘庆民不满意,再次耐心地介绍一遍其他作用, “这个药非常好用,都得记下来才行。”

  刘庆民2009 年患上膀胱癌,尽管2010年做过手术后没有再犯,但身体还是不如从前。谈及此,席丽华有些伤感: “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初爸爸不生病,我们没有回来会咋样。但是事实就是如此,8 个村1800多口人太需要这个卫生室了。”事到如今,席丽华和刘壮壮都早已打算接父亲的班,在这里干一辈子。

  如今的隈泉庄村卫生室是2000年盖起来的,只有一间诊疗室、一间药房和一间输液室,刘庆民一直想扩建。对于父亲的想法,刘壮壮撇了撇嘴,家里只有三千元存款,实在没有能力扩建。

  “再等等吧,现在看一天病是一天,只要我的病不复发就行。”过段时间,刘庆民要到济宁的大医院复查,他有些期待,又有些担心……

   [编辑: 张珍珍]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