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企业借力开放自主创业 崛起"品牌之都"

2014-05-07 14:34   来源: 青岛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在青岛企业史上,有几个特殊的年代需要铭记。1984年,张瑞敏入主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海信引进日本松下公司彩电生产线;1984年,双星主动打破“铁饭碗”;1992年,澳柯玛开始首次创业;1993年,同样颇具意义。这一年,青岛啤酒在港交所、上交所相继成功上市,“五朵金花”竞相绽放,“品牌之都”的雏形由此确立。

  海尔 一锤砸醒质量观

  作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品牌之都”的卓越代表,海尔的成功堪称一个奇迹。1984年,对于海尔的意义,用张瑞敏的话说是“起死回生”的一年,“是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的机遇,否则谁也救不活海尔”。

  1984年12月,张瑞敏被派到青岛电冰箱总厂 (海尔前身)任厂长。那是一个有600多人,资不抵债的街道小工厂。由于经营不善已亏空147万元,工厂面临倒闭,人心涣散。1984年,为了引进德国“利勃海尔”技术设备,张瑞敏第一次出国。虽然后来引进了德国设备,但是企业质量管理观念落后,员工对产品质量没有概念。这就有了1985年张瑞敏挥锤砸冰箱的经典故事。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个职工两年的工资,很多职工砸冰箱时都心疼地留下了眼泪。质量意识的觉醒成就了海尔,从那时起这个传奇的企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如今的海尔已然成了民族工业的代表,产品远销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2013年销售收入达1803亿元,是1984年的5.2万倍,30年来,企业累计缴税584亿元。

  海信 技术再贵也要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企业尤其是电子等高科技产品企业纷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截至1983年,全国19家电视机厂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为了企业发展,青岛电视机厂也将彩电生产线引进提上了日程。经过考察,厂里决定从香港康力和日本松下两套生产线中选择一家,到底引进谁家,厂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在时任青岛电视机总厂技术副厂长的李德珍 (山东省原电子工业局局长、青岛市政协原副主席、原青岛电视机总厂厂长)的记忆里,30年前的那个3月,是一场事关企业命运的抉择。李德珍回忆,引进香港康力的设备只需90多万美元,而松下的设备却要300万美元。经过讨论,厂领导班子几乎形成了一边倒的意见:引进香港康力的生产线。理由是:产品线是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康力的产品便宜,厂里资金极度匮乏。然而,经过后来多次争取、论证,最终还是引进了松下生产线。

  海信后来的辉煌也证明,这是一次极为明智的选择。 “如果当年一念之差选择另一条生产线,也许海信就完了……”后来担任海信集团副董事长的王希安心有余悸地说。这次彩电生产线的引进给海信带来了一次腾飞,当年电视机总产量就达到10万台,成为海信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青啤 第一股上市破例

  1993年7月15日10时,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伴随着阵阵掌声,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个到香港上市的企业,开启了青岛经济开放的新篇章。“从香港联交所成立那天起,所有公司上市都是开香槟酒庆祝,唯独青啤上市开的是青岛啤酒!”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回忆。港交所为青岛啤酒破了例,这也反映出香港对内地首支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视。

  由于青啤在国内外的广泛知名度,股票上市后引来认购狂潮。东海证券刘蔚是青岛最早的证券交易经纪人之一,她见证了青岛啤酒上市的辉煌时刻。提起当时的场景,刘蔚依然历历在目。“青岛啤酒发行认购表的消息刚公布,全国各地的股票投资者就涌入青岛,他们乘坐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争前恐后往青岛赶,恐怕来晚了买不到股票了。 ”刘蔚说,由于突然间来的人太多,青岛的大小旅馆都爆满了,很多人只能睡在火车站和栈桥,“当时感觉整个青岛都沸腾了,那场面只有旅游旺季才能赶上。”也是通过那个火爆的场景,很多青岛人第一次听说“股票”这个词。

  “最终我们在香港发行了3亿1千多万股,超额认购达400多倍,冻结了几千亿的资金。仅发行5天的申购利息,就高达4000多万港币。”回忆起当时的辉煌,青啤董事会秘书张瑞祥仍难掩自豪。随后的8月份,青啤在A股市场发行,同样受到狂热追捧。“通过H股和A股,总共筹集了16亿人民币资金,青啤获得了可贵的发展资金,让青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双星 自我打破“铁饭碗”

  成立于1921年的双星集团,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制鞋企业。 1984年,在双星的发展历史上,注定无法绕过。作为青岛市国有企业,双星第一个转换经营机制,打破铁饭碗,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萌动初期就踏入市场。

  双星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增胜回忆,对体制的冲破需要极大的勇气,1983年,青岛第九橡胶厂(双星前身)有200多万双解放鞋积压在仓库,定向收购企业没钱,上级又规定不许企业私自销售,企业陷入了绝境。为了企业生存,汪海带领职工跑到全国各地偷偷卖鞋,硬是把积压的200万双解放鞋全部销售一空。初尝市场经济甜头的双星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在思维、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澳柯玛 规模发展多元化

  1987年6月,青岛红星电器公司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一家电冰箱生产企业,名为“黄海冰柜厂”。两年后,由于质量问题导致的大量退货使企业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边缘,虽经多次更换厂长仍无起色。 1992年,在接收部分青岛亏损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澳柯玛集团公司。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蔚回忆,从1992年开始,经过市场开拓、生产改造和产品线的不断延伸,澳柯玛发展进入快车道。为了做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自1995年开始,澳柯玛开始谋求多元化发展。最多的时候,集团公司有100多家下属企业同时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给企业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大部分投资项目形成巨大亏损。至2006年资金链出现断裂。 2006年4月,厂长鲁群生提出辞职,黯然离开了16年来投入全部心血的企业。至此,澳柯玛第一次创业遭遇重大挫折。

  痛定思痛,经过卧薪尝胆式的战略调整,2007年,澳柯玛基本完成了上市公司被占用资金的清欠工作,成功化解了公司主业的经营危机,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经过不懈努力,澳柯玛浴火重生。

  记者 李德银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