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
胶州市新增铺集镇、里岔镇等6条
城乡公交线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目前,全市开通了16条城乡公交线路,8条镇村公交线路,途经680多个村庄,全市811个行政村的公交通达率由此超过了八成。群众最多只需花2元钱,就可从各镇办直达胶州城区。
□ 本报记者 白晓
本报通讯员 刘伟 田磊
"以前坐‘小公共’进趟城,从我这上车票价要10块钱,还得等人满了才发车。现在好了,票价2块钱,我这年纪的还可以免费……"在502路崭新的公交车上,胶州市铺集镇69岁的农民王泽恩对新车的舒适和便利赞不绝口。
502路公交车,采用10.5米的36座大型高一级新能源LNG燃气空调车,线路全长53公里,沿途设57个站点,间隔20分钟对开发车,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
胶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刘洪玉介绍,胶州城乡一体化公交确定由胶州巴士公司、青岛交运集团、胶州中达运输公司3家企业共同经营,今年3月份这3家企业就备好了170辆新能源公交,"五一"当日全部上路。
如此大的票价和政策优惠是怎样实现的?车辆运行过程中的亏损怎么弥补?
胶州市客运管理所所长梁勇介绍,城乡公交按5万-7万元/标台给予补贴;市区公交按2万元/标台给予补贴;对公交延时增加的行驶里程,按运营成本4元/公里的标准进行补贴;对低票价运营、特殊群体优惠,市财政也会给予相关补贴。"今后3年还将增加城乡公交车100辆,预计每年在公交事业上投入的财政补贴资金将达到4500万元。"
胶州市中达运输公司总经理滕东明说:"实行2元票价后,客流量明显增大,运输成本明显提高,5万-7万元的补贴仅能保本或微利经营。"
公交车开到村口,不少人从此"出门登车,抬腿进城。"胶东街道办事处村民刘树强告诉记者,"以前去镇上赶集,现在去城里逛超市。"
记者在502路、505路等线路较长的公交车上看到,因票价降低,车上乘客增多,乘车环境显得比较拥挤,特别是早晚高峰期以及周末和节假日更是客流量激增;城乡公路上没有专用公交车道,来往大型货车较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
梁勇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对所有公交车安装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运行路线和时速,并要求公交车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30公里;在人流量较大的线路增加车次,节假日临时加大发车密度,提升群众乘车的舒适度。百姓"点题"开通城乡公交
"小公共"曾是客运主力军。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营权的开放让越来越多的"小公共"相继上路,胶州城乡道路上随处可见其身影。
抢客没命地跑,等客半天不走,节假日擅自涨价,驾乘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差……小公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客运班车"挂靠经营"产权不清,经营权属纠纷不断。车辆私下高价转让,纠纷时有发生。"以前,路上的车虽然很多,但小公共运输能力有限,加之交通法规不允许站外上下客,群众出行不便的难题一直没得到彻底解决。"梁勇毫不讳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胶东国际机场的规划建设,当前的运输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及市民出行的需求,开通农村公交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013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在胶州市人大两次调查收集的"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和"最急需解决的10件事"中,开通农村公交的问题均位列其中。
"公交不仅要在市区跑,还要开到村头,打造覆盖全市的‘大公交’客运体系。"刘洪玉告诉记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结合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做法,胶州市确定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清空市场,公交运营"的工作思路,将"小公共"全部清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城乡公交、镇村公交。
177辆"小公共"平稳退出
胶州市此前共有客运线路23条,客运班车"小公共"177辆。这部分车辆逐渐"演化"形成2个"集团":一是承包经营车辆,共有92辆;二是"公车公营"车辆,分属5家小客运公司,共有85辆。
这些车辆大多数是20座以内的小型车,车内狭窄,安全性差,排放大多不达标。它们是如何顺利退出市场的呢?
记者从胶州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177辆客运班车的退出实行"两条腿走路":92辆承包经营性质车辆的退出,由政府主导,企业回购;5家小企业及其所属的85辆车退出,则以客运班车与出租车指标置换的方式完成。4月21日前,所有"小公共"交付完毕,之后全部进行了报废处理。
"公司内部成立工作小组,由董事长亲自挂帅,跟每一个车主进行单独谈话。"滕东明告诉记者,"提前将政策讲解透彻,经济补偿又合情合理,车主们也就相对理解和配合多了。"
"退出客运班车的从业人员,我们还会在考核后优先录用。"滕东明说,公司为所有驾驶员投五项保险,并将月工资从"小公共"时代的3600元左右,提高至4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