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堪称“胶东鲁智深” 虽然是偷师,但因为傅士古天生就是练武的料,又勤奋好学,经常找周边知名拳师求教,所以他的武艺进步很快,后来慢慢有了名气,他就回到了
傅家埠,当了一位拳师。
城阳学者曲全胜在《惜福恒言》一书中,对傅士古的传说进行了整理,文中描述当年的傅士古强壮威武,个头有一米九以上,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山东大汉,而且力大无穷。春耕秋种的时候,村里的老少爷们都用木头独轮车子往地里送粪,可傅士古从来不用车子送粪,他是用两只手,一手一个编篓提着就走,一个钟头就能送十几趟粪,还不歇息。
有一次往地里送粪,伙计们在地头喝水,一个伙计和傅士古闲扯话,说是如果傅士古能把地头上的地界石拔出来,不要放下接着转三圈,他就再比别人多送三趟粪。傅士古二话没说,一个虎步下腰 ,伸出粗大的右手,拦腰抓住地界石,他右转左拧,界石拔出来了,足有一米长,光埋在地下的那节也得有六十多厘米。傅士古顺势把界石挥到跟自己平胸,然后紧接着转了三圈。与傅士古较劲的那个伙计比别人多送了三趟粪。
一天收工回家,村口围了不少人。傅士古和伙计们一看,原来是邻村的一帮人因修道占地的事和自己村里的人闹了起来,邻村那帮人喊着就要开打,并往村里冲。傅士古一看这架式,说理是没处说了,就使了一个手势并脱下外衣往树枝上一搭,走到达屋角边的一个石碾砣子旁。他下腰屈膝,胳膊猛力一弯,便把碾砣子抱了起来,一步一步地往村头的碾盘走去,最后就把碾砣子搬上了齐腰高的碾盘。这一下可使本村的人大吃了一惊,就是邻村的人都惊得瞪大了眼珠子,口里还不停地喊着:“我的老天爷啊……”从此以后,外村的人再也不敢欺负傅家埠村的父老乡亲。也正是这以后,十里八村的人都说傅士古力大如牛,读过史书的人称傅士古是不其山和胶东一带的鲁智深。
访友遇敌手,是个老太太 习武的人都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即使在当地已经很有名,傅士古还是不忘精进自己的拳术,所以时常出门以拳会友,与高人切磋武艺,这被称为“访友”。虽说他的武艺高强,但也不是没碰过钉子,傅贞恩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傅士古访友遇敌手的故事。
一年夏天,傅士古去西边访友,走到中午日头高照,他口渴想讨口水喝,走到一户挺气派的人家,门半开着 ,傅士古就走了进去。大院里只有一位老太太在树荫下纺线,说明来意老太太给他端出一碗水。与傅士古闲聊起来,得知他是出门访友,老太太笑了,她指着自家的大门对傅士古说:“我看你啊也别急着走了,你看到大门上那道门槛了没有?我站在上面,让你打我三拳,如果我掉下来了你就往西继续访友,如果连我这一关也过不了,我劝你就先回去吧。”傅士古听完一愣,没想到这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居然会这样说,他上下打量,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高深的武艺,他心中暗想:这老太太该不会是老糊涂了吧?
只见那边老太太一个箭步站上了门槛,看老太太轻盈的步伐,傅士古开始看出点门道,跟着走到了大门口。看着老太太自信的表情,傅士古试探着出了第一拳。这一拳虽然只使出了三分力,但足以打倒一个年轻小伙子了,再看老太太,站在门槛上纹丝不动。第二拳把力道增到了七分,可老太太还是一动不动。他铆足了劲儿,打出第三拳,只见老太太身体微微晃了两下,还是稳稳站在门槛上。这时她笑着走下来对傅士古说:“跟我来吧,再给你弄点水喝!”说着把他带回到刚才的大树下,指了指挂在树上的一口大铜钟说:“你刚刚打的是它,不是我 !”傅士古上前仔细一瞧,发现原本八个角的大钟,果然缺了一角。他这才想起来以前就有老拳师跟他说过“东边的都是硬功夫,西边的都是邪法子”,他一拍大腿反应过来,老太太会的不光是武术而是法术,不禁感叹道东西两边习武是两个门路,从此以后再也不向西访友了。
“傅士古短拳后来慢慢形成了一套拳谱,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村里还有很多人在练习,但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工作的工作,学生们也都出去上学了,年轻人没空练 ,这功夫就断了。”傅贞恩介绍 ,现在傅家埠还是有一些短拳高手在致力于傅士古短拳的发展与传承,如傅士古短拳第16代传人傅相贵等。“前几年我们都在发愁怎么能把这个好东西传下去,现在好了,2013年新建的社区活动中心已经投入使用,社区请来了老师免费教村里的孩子们打拳,每周都有课 ,现在学拳的孩子有二三十人呢!”傅贞恩说,虽然现在教拳不像老一辈学拳时那么严格,但每当看着孩子们一板一眼地出拳、踢腿,傅家埠老人们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资料图片由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办事处提供)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