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肠养殖获大突破 253万头海肠苗活力旺

2014-07-08 14:35   来源: 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烟台海肠养殖难题终于有了重大突破:经过一年多研究,烟台市水产研究所成功繁育出海肠苗,为以后海肠规模养殖打下了基础。2日,烟台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在东方海洋牟平分公司对“海肠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项目现场验收。验收结果显示:项目试验水体210立方米,苗种数量253万头,苗种体型、体色正常,活力强。

  如何突破海肠的养殖技术难关,一直是水产专家们研究的课题。近几年,烟台海肠价格一路上涨,市场价已从十几元一斤涨到现在的140元一斤。价格飙涨的主要原因是产量的急剧减少。目前,海肠尚未实现规模化人工育苗生产,产品全部来自野生捕捞。由于近几年捕捞过度,资源紧缺,2013年海肠产量已不足700吨,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以前也听说过有研究的,但都不系统,也没有这么大规模,所以这个项目十分有意义。”专家组组长、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研究员王茂剑认为,这次海肠苗种繁育成功,将对以后整个烟台海肠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烟台市水产研究所所长陈相堂介绍,按照以往培育新品种的经验来看,苗种繁育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就像当年研究大菱鲆一样,突破了苗种繁育环节,以后如何养殖、如何降低成本、如何防治病害等就简单多了。”

  项目主要负责人、烟台市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力勇说,目前只是第一阶段的验收,接下来根据海肠的生长情况,还将请不同专家验收。整个项目计划发展到1000立方米,为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

  近年来,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在海参等各项海产品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海肠苗种繁育技术的成功,又是一次新的创举。

  “刚开始什么都不了解,甚至连公母也分不清。”烟台市水产研究所所长陈相堂开玩笑地说,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研究人员全都是一点一点摸索前进。不同饲料、不同水质、不同沙质,每一个元素都要对比试验,然后找出最适合的一项。

  为更好地观察海肠的生长变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力勇干脆直接住在了试验基地。“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1/3的量,3天清一次池底……”这些流程王力勇烂熟于心。

  王力勇说,目前成功繁育出的253万头苗种,是经过多次试验后获得的,最开始试验的总数不止这些,其中不少在试验中被淘汰掉了。

  国内外对海肠的研究并不多见,基本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从2013年开始研究到今年繁育成功,真的很不容易。”陈相堂说,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海肠逐渐成为烟台、青岛等地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海鲜产品,我国学者对海肠的研究也开始逐渐重视起来,但一直没有推出规模化养殖。

  陈相堂相信,这次烟台海肠苗种繁育成功,距以后产业化发展来说仅差一步之遥,科技成果将很快得到转化。(李静 张宇)

   [编辑: 张珍珍]

相关阅读

海肠 养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