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成熟”还是选择“成长”

2014-07-10 08:42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 时东陆

  竞争的社会和高压的学习使得我们过早“成熟”起来,从而忽视甚至放弃了真正的自我成长,这就是所谓“成长的误区”。

  在竞争环境的高压下往往发生两种自然选择:一种是训练自己得到最佳竞争技能,而放弃其它方面的成长,这是一种生存的代价;而另一种选择则是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保持心理、思维、情绪等方面的持续成长。因为,成长应该是毕生的事情。但是在高竞争环境下,许多人在很早就停止了成长。前一种方式的特点是职业竞争力单方面迅速提高,可以在职业上很快击败很多对手,但是缺乏风格和修养,尤其在情绪和心理方面显得十分幼稚。比如,他们在遇到问题、处理事情时,往往表现得过激、冲动、情绪化,做出过分举动,并长期受到事情干扰,在心理上无法自拔。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一种在心理、情绪方面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儿童症状”。

  而第二种方式显然是极为困难的,尤其在高压环境下。但是其特点是给予人一种全方位的提高,使人更加饱满、丰富、品味、幽默,具有安全感。海明威说:“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勇气乃是在重压之下不失风度)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他们并不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情趣,因此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发展相对全面的人,应该是“童心”与“成熟”并进,而不相互矛盾的。

  社会与教育很容易滑向第一种选择,因为有人会认为,除了竞争能力之外,其它品质并不重要,因为这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把人与社会分成不同的类型。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我们起码应该告诉学生,有这样第二种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应该把他们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区别开来。但是目前的大学还没有提供第二种方式的成长环境。在大学与社会之间,在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也看不出明显区别。

  我们往往会把成长和能力等同起来,比如学位、知识、竞争力、职位。似乎一个人取得了高级学位,有了资深的职位,具备丰富的知识,就一定在内心世界有了丰富的成长。一个人可以学过很多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善于琴棋书画,通晓天下事,但是并不等于他是一个在内心十分成熟的人。现在很多人事业极为成功,可以在事业上十分著名,甚至家财万贯,但是心理仍然不具备安全感,就是典型的例证。一个社会成功人士也会担心被人看不起,说明他仅具备超强的竞争力,但是还没有在心理上成长。安全感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因为儿童的特征就是没有安全感。他们必须依赖父母亲人的呵护,否则会感到不安、焦躁、无助,甚至恐惧。随着人的成长,人应该逐步感知自己的存在,产生自我意识,形成自尊,具备心理力量。但是现在的人群,无论多么成功,还是会时时感到不安和焦躁,恐惧和无助,这是典型的儿童心理。

  成长的方式是多样的,既有内在自我经历,也有外在的教育。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的自我经历。雨果说:“生活在我心里。”生活中的很多经历都提供成长的可能,其中包括读书学习,与人交往,周游世界,观赏艺术,各种阅历。但是读书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和竞争,不会被知识在心灵上打动,也无法得到知识可以给予的启迪。因此,即便学习了很多课程,阅读了许多书籍,个人还是没有得到成长。举一个例子,现在时兴旅游。但是同样是到海外,个人的经历却完全不同。大多数人更注重海外购物,景点游玩,走马观花。回来后就是多了成百上千张照片与他人分享。除此之外,对他们个人没有多大的影响,也没有个人成长。还有一类人,看到各地文化和历史,会受到很大的感触甚至震惊,在思想上有所感悟,从而得到内心的成长。中国有句老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人间事物对于大家是同等的,比如知识、旅行、交友,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经历没有成为他们成长的机会。

  竞争的社会和高压的学习使得我们过早“成熟”起来,从而忽视甚至放弃了真正的自我成长,这就是所谓“成长的误区”。因为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除了名校的学历就是职场的竞争力和地位。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些,就不被社会认可,被视为“失败者”。这对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从而失去自尊和自信。一个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名校,仅有一般社会职业的人,也完全应该可以通过自我成长,得到自信和自尊,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果一个社会对名人和普通人具备同等的尊重,才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但是目前的教育制度首先限制压抑了个人的成长,单方面的追求竞争,从而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成绩优良,但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即便名校的学生可能自我感觉很好,但是他们的心理力量太多依赖于一种社会标签。那些名流、官员、富豪的“自豪”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从内心感觉到自尊。成长的误区与异化,使得人的自我认同完全与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失去了这些地位,也就失去了自我,这是一种内心极不成熟的表现。因此,成长的定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素质教育、启发教育、通识教育、超前教育。因为这些“教育”并没有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成长起来。

  (作者系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教授)

相关阅读

时东陆 成熟 成长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