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非升即走”根在重科研轻教学

2014-07-29 09:5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张枫逸

  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之前签订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从2004年起任讲师的方艳华如今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此事引发学生热议,五天里,帮助方艳华请愿留任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不仅是清华大学,眼下“非升即走”的制度在国内各大高校均已施行。其核心理念就是“分级流动、末位淘汰”,教师在约定聘期内不能向上一级晋升职称则不予续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通过制度设计鼓励竞争、促进流动,保证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如是初衷无可厚非。

  然而,问题在于现行高校职称评定标准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对于那些由于承担了比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科研工作的教师来说,这样的职称评定本就不公平,以此决定其去留更是难以服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术上的成果或许可以通过几篇论文反映,但其教学能力如何,有没有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这些却无法从现行职称评定中得以体现,而教书育人才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

  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并称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但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科研、争课题、搞经费、上名次方面,放松教学管理和改革;一些教师也整天忙于搞科研、做论文,甚至不惜抄袭造假来晋升职称,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也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可以想见,拿职称评定绑架教师去留,必将进一步导致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失衡,乃至误伤那些淡泊名利、潜心教学的教师。

  前些年,《中国青年报》进行过一项调查,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其实,人们希望取消的不是职称评审本身,而是重论文轻能力的畸形评价机制。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曾断言,“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同理,倘若方艳华等也一门心思扑在做论文、评职称上,也不会受到学生如此喜爱,甚至因为其被解聘而自发向校方请愿。

  此前,武汉大学等高校为鼓励优秀教师潜心一线教学,探索设立“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一度引发社会热议。不过,从“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来看,“教学型教授”的待遇并没有照进现实,科研和论文依旧是一线教师不能承受之重。诚然,我们需要淘汰机制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积极性、主动性,但评价指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有多个维度。对于学术型教师,可以看其学术水平,科研成果 ;对于教学型教师,则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潜心培养学生的优秀教师也能得到认可。只有开辟双通道,才能科学准确地衡量出教师的真实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让每位教师在适合自己的舞台施展才能。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