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夙沙煮盐——追忆红岛渔盐史(图)

2014-07-29 10:0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韩家民俗村内的郎君爷塑像。传说中,郎君爷教会人们织网造船等渔业生产,被称为“渔宗”。



  □姜振海

  花开花落,潮去潮来。

  时光冷漠地杀死英雄,并将他们的热血稀释成平淡的过往。

  先人们汗如雨下的大地上,深深的脚印转眼就被岁月冲刷得无影无踪。

  正如60年前,红岛的一个小渔村内,王母宫、龙母宫、关帝庙、观音殿星罗密布,庙宇里充满了渔家和盐民的虔诚,如今却只能在遗址附近,凭借记忆恢复;

  正如100年前,红岛一侧盐田遍地,渔港中百舸争流,男人们赤膊忙碌在群山似的盐垛旁,如今却只剩数亩盐田,几叶孤舟。

  现实亦如此。何况传说中的夙沙煮海为盐、郎君结网造船、秦皇汉武驾临,以及沉没到大海中的洪州?

  历史如此无情,却又有意无意地留下只言片语、辙印爪痕。

  红岛是有名的渔盐产地。胶东“煮海为盐”,起于上古,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在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鲁盐”之名,驰于中外,“红岛盐”又是“鲁盐”的佼佼者。作为秦皇汉武都曾“点赞”的小岛,作为渔盐古镇的红岛,曾多次挖出成片的古代盐井,人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法取盐和造船的技艺;渔民的后代们,仍然祭祀着以前供奉的盐宗和渔祖,惦记着落入大海里的洪州城。

  《易经·易辞下》称:“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做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胶澳志》盐业篇章记载:“民国初元,胶澳盐滩日形发达,阴岛(即现在的红岛)周围已有斗子90余副,产盐六七十万担,多运销朝鲜 、中国香港、海参崴”。

  现代作家吴伯箫于1937年7月游阴岛,写成《阴岛的渔盐》一文,对阴岛的渔盐史、“开滩晒盐”法作了具体描述 ,称“海水是取之不尽,所以盐也就用之不竭。”

  了解了红岛渔盐耕读的历史,知晓它的辉煌过去,才能知晓当地人对逝去历史的珍惜,才能明白一家民营公司,投资2亿余元,占地300多亩,建设民俗村的意义。“2004年开建,2012年建成,在红岛后韩家社区旁的荒地上,这个展现东夷渔盐文化源流,再现先民生产生活习俗的韩家民俗村就这样成长起来。这是我对家乡的热爱,是对逝去生活的眷恋”,投资者韩平德这样解释修建民俗村的初衷。韩平德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正在发生巨变。村里以打鱼、晒盐为生的人们,逐渐扔掉了老饭碗。没了往昔的生活和文化,家乡就等于没了,修建民俗村,是出于这种文化不在的恐惧。

  深入发掘了木质古船的制作工艺,整理记载了掘井煮盐、盐田晒盐的制作工艺,还开设专门的国学班,教孩子们读经、织网、骑马、划船。韩平德说,作为渔盐故里,希望孩子们能把一些古老的技能传承下去,把这种渔盐文化继承下去。

  渔、盐、耕 、读,古渔场和古盐场遗址上建立的民俗村,能否承载和延续以往的文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