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航海家FridtjofNansen说,“人生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建筑也是。
1907年,德国建筑师舒备德站在伊尔蒂斯山(今太平山)上,拍摄了一张汇泉湾的全景照片。在空旷的汇泉湾畔,一栋唯一存在的建筑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它就是
海滨旅馆。
早在二十世纪初,海滨旅馆前面的沙滩浴场便被命名为“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妻子——一个彼时已得到德国人认可的皇后,由此可见德国人对于此地的重视与喜爱。建成于1903年的海滨旅馆全称为海因里希亲王海滨旅馆,海因里希亲王是威廉二世的亲弟弟。这种重视在胶澳总督府的建造规划里面也得到印证,“旅馆大楼应配备一流的卫生基础设施……所有立面都应进行精心设计。1908年之前,总督府不会在此批建其他旅馆。”
1904年7月,海滨旅馆正式开业,72位游客因旅馆满员而无法安排居住。这座青岛最早的度假酒店随着德国人的大力宣传而声名远播,成为东亚首屈一指的高端酒店。一百多年来,踏入这栋建筑的中外旅人,无论是政客要员,还是商界名流,无一例外的,都将此视为荣耀。
高贵背后孤独随行,荣耀落尽寂寞自来。随着夏季的远去,以及旁边跑马场喝彩声渐歇,秋冬的沙滩浴场出现了巨大反差的“空无一人”,此时的海滨旅馆陷入“孤独和沉思”。1912年深秋,刚刚卸任民国大总统的孙中山踏入海滨旅馆。目前尚不清楚这位伟人在此的活动情况,可以想象的是,他会在一个深秋的黄昏驻足窗前,凝望汇泉湾的潮起潮落,留下一个长长的孤独的背影……
在此留下孤独背影的还有晚清的遗老遗少们。1912年清帝退位后,避居青岛的晚清遗臣有数十位之多,其中不乏辜鸿铭、林纾等文学巨擘,他们活动的身影遍及海滨旅馆及其周边,任《清史稿》编修的赵尔巽也曾寓居海滨旅馆。在这些遗老遗少与西方传教士进行的复杂文化对话中,海滨旅馆成为一个重要的背景元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滨旅馆经历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旁边的跑马场盛况空前,成为与香港、上海齐名的远东著名跑马场,而海滨公园(今鲁迅公园)、水族馆的兴建,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汇泉湾的旅游空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被繁华与喧闹包围着的海滨旅馆的命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其以东,体量更大、环境更幽的东海饭店和八大关建成。虽然海滨旅馆依然是汇泉湾的主角,依然享有着这片区域的繁华,但是落寞不可避免地来到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海滨旅馆成为了美国海军的士兵之家。青岛解放后,这里曾一度用作海军俱乐部、酒店、夜总会甚至汽车租赁行,功能的混杂使得这里不复当年的繁华。命运在2002年出现转折。已经成为危楼的海滨旅馆成为青岛城市建设集团的办公楼,并且得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最为妥善的修缮,2012年再次修缮,被时间磨掉的风向标、花池、角楼一一恢复,基本还原了建筑的原貌。如今踏入这栋老楼,德式建筑的高雅扑面而来,百年前的光影若隐若现,恍如隔世……
一百多年来,繁华和荣耀伴随着海滨旅馆。在时光的沉淀里,我们仿佛依然能触摸到那一份厚重,感受到一颗孤独的心,以及那亘久不变的高贵。杨明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