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观象山上观万象 观象台中观苍穹(图)

2014-04-15 09:2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刘宜庆

  观象山上观象台,观象台中观苍穹。青岛百年风雨沧桑,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观象山,虽然海拔只有79米,但它横亘青岛城市发展进程中,名字里藏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史。1891年青岛建置,大鲍岛村的人们 ,把这个小山称之为“大鲍岛东山”。1910年,德国人修建观象台,将原设在今馆陶路1号之“气象天测所”迁至该山,并改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故称“观象山”。尽管这个名字后世沿用了,但是,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名字,而命名权属于这个城市的主权者。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后,观象台改称“测候所”,更名为“测候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整理地名时,将此山定名为“观象山”,沿用至今。仅仅一个名字,包含着沉重的历史,当然也昭示着中国天文与海洋科学的辉煌。

  在樱花怒放的和煦春日,沿着观象二路往上走,首先经过圣保罗教堂。沿着起伏的老街,走上观象山,就会发现,观象山是一座天文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辉映的山,它是一部用建筑和雕塑写就的科普著作。

  走进观象山,观象台主楼映入眼帘。这是一座欧洲古堡风格的德式建筑,高七层,从远处望去,在高高低低错落的红瓦之中,这座楼上出雉堞,方正庄严,由崂山花岗岩为建筑材料,赋予它粗犷威武的外表。这座楼就是1910年德国人开工建设的“皇家青岛观象台”。这座大楼的厅内壁镶有一座汉白玉碑,上面刻着一首德文诗。1924年以蒋丙然为首的接收组,受命代表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青岛观象台。就在这一年的10月10日,中国气象学会在这个古堡式建筑里成立。这座德式老楼,目睹了青岛历史的万千气象。1931年,在观象台西山巅,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天文观测室诞生,成为观象山的标志性景观——穹台窥象。

  青岛观象台,自从一诞生,就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青岛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远东三大观象台”。中国自从1924年接收了观象台之后,青岛观象台开始了一连串的天文、气象、海洋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中国科学家创造的天文科学纪录,都化为观象山上的雕塑,化为岁月之中的传奇。

  1925年,青岛观象台天文磁力科科长高平子,利用德人留下的16厘米天文望远镜对太阳黑子进行观测与研究,开创了我国太阳黑子观测的篇章,为我国积累了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现代太阳黑子资料。风雨沧桑近九十年,当一轮圆月照耀在观象山,抬头仰望苍穹的人们 ,可曾想到月亮上的一座环形山,以高平子的名字命名。天文学家高平子,原名高均,他钦佩“张衡的学说集古天文学之大成,其制作开形器研究之正轨”,于是改名高平子,因张衡字平子。这位神奇的中国天文学家,将自己的名字写到月亮之上。观象山上的“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上也勒有高平子的名字。

  漫步在观象山,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转换。这座山不仅铭记着中国天文气象、地震地磁观测的辉煌成果,还留下众多科学家的身影。蔡元培、蒋丙然,高平子、竺可桢、宋春舫等众多学界泰斗、科学大师,为这座山增添了魅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海拔并不高的小山,因为众多科学家的创举,成为这座城市科学的高地,精神的海拔,让它笑傲群雄。

  观象山上斗转星移,太平湾畔风起云涌。观象山上,一花一世界,一屋一传奇。象在形外,意由心生。不论如何观赏,观象山神秘的色彩下,历史在这里留存,科学在这里铭记。山中一个小时的游览,好似天上一百年。沿着台阶走下山来,依然是熟悉的青岛老街,只是观象山下的望火楼,经过重建,只留下一个粗糙的外形,它的细节和意象,都留在时间深处了。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观象山 人文青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