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犹思昔日青潮(图)

2014-06-24 09:1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叶克飞

  王统照故居就在外婆家附近,仅五分钟路程,小时候常在那院门前游荡而过,当时那院落并未刻意修葺,残旧中却有韵味。那时我不知王统照其人,后来读他的《山雨》,才知这位如今声名不彰的作家其实是新文学的重要人物,《山雨》在当时与茅盾的《子夜》齐名。

  后来专程去寻访 ,院门口已挂上了“王统照故居”的牌子。

  那日,我从原总督府侧面的小路拾阶而上,走到观海二路。总督府是德式建筑,极是壮美,小路由石板铺就,层层阶梯,两侧是大块花岗岩筑成的建筑墙面,上面布满绿意盎然的爬山虎,让人忍不住伸手触碰,墙角也伸出几朵小花。

  我不由浮想联翩:当年,那些文学青年携青涩文稿造访王统照时,是否也是走这条路?

  走到尽头,便见到一条蜿蜒着的半山小径,有一个个需拾阶而上的院落 ,两侧矮墙伸出朵朵樱花、紫藤或桃花,那一个个略显残旧的窗台前,也总摆放着一盆盆小花。

  这便是观海二路,与之平行的还有一条观海一路。所谓“观海”,是因其地势高,依山而辟,可凭窗观海。

  当年,这里是热切的,身为新文学干将、成名已久的王统照,提携了众多文学青年。吴伯箫曾回忆,“观海二路的书斋里,同你送走多少夕阳,迎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的万家灯光”。当时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的臧克家也常来王宅拜访,他的第一本诗集也由王统照筹资出版。许多客居青岛或赴青游玩的作家都曾做客于此,俞平伯就曾留下“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的诗句。

  也是在这栋小楼上,王统照编辑出版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在创刊号上,他写下《我们的意思——代创刊词》,其中写道:“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浪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

  1931年,他游历东北,写成报告文学《北国之春》,回青后又写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以东北乡村为背景的《山雨》。

  因此书敏感,遭当局警告,删除部分内容后方准印行,王统照则选择赴欧游历。

  抗战期间,青岛沦陷,观海二路49号也被日军占据,此时的王统照正在上海工作,日军叫人通知他回青“合作”,可归还房子,他自然不肯做汉奸,可怜故居多年藏书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他回到青岛,终于得到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观海二路的小院也得以收回,虽已家徒四壁,但这条路总算重回往昔宁静。

  如今的观海二路依旧寂静,走了半天 ,只见到几个老人慢慢从路边踱过,或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摆弄花草,一派悠然。

  如今,海畔高楼林立,这些院落恐怕已看不到海,更听不到涛声。当年,为了看海,王统照专门在书房外修了个小平台,起名望海台,他曾写道:“每天下午,太阳光正射在院落里,夕阳西下,照得海水一片通红,海色天风,最适人意”,他也曾在《青岛素描》中写过青岛的云,“如有点稍稍闲暇的工夫,在海边看云,能够平添一个人的许多思感与难于捉摸的幻想。”

  王统照

  (1897年~1957年),字剑三,作家,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后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等 。著有长篇小说《山雨》等 。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人文青岛 王统照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