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系列之三:一战华工 特殊的中国军团

2014-08-19 10:0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张文艳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消息传来,中国文化名宿蔡元培振臂高呼:“劳工神圣!劳工万岁!”

  蔡元培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有了这些华工,就能够确定中国的战胜国地位;有了战胜国地位,就有了主张国土完整的砝码。所以,在巴黎和会后,顾维钧面对列强疾呼:“如果山东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不仅欧洲会有上万个灵魂在地下哭泣,世界也将不得安宁,因为他们大都来自中国山东”。14万劳工远涉重洋,近两万英魂永驻欧洲,用他们的苦难,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换来了一场久违的胜利,给予了振臂高呼的中国人以信心与底气,为青岛主权的回归奠定了法理基础。这一历史过程成为青岛城市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风景。

  一战期间,中国虽然没有派兵到欧洲作战,但却“以工代兵”向欧洲战场输送了 14万劳工 ,为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这些华工中的 9.6万人组成了英军的“中国劳工旅”,另外4万人则受雇于法国的工厂和农场以及美国的赴欧远征军。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往,而且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他们挖掘战壕、修筑工事、筑路架桥、解运给养、装卸物资、清扫地雷、野战救护、掘埋尸体……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战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外,赴欧华工的爱国情怀同样在战后的欧洲土地上日益高涨。战争结束后,驻比利时英军召开庆祝胜利的运动会,并邀请5000华工参加开幕式。华工们进入运动场后,看到飘扬的各国国旗中,唯独没有同是战胜国的中国国旗,就愤而退场表示抗议;在巴黎和会举行和约签字仪式的那一天,愤怒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聚集到中国代表团驻地,阻止中国代表曹汝霖、陆征祥出门去签字,他们和祖国人民一起,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巴黎和约》。

  遗憾的是,采访中记者发现,回来的大多数华工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幸运的,拿到一笔钱算是改善了一段时间的生活,不幸的则最终两手空空,继续过着苦日子,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后代,因为年龄大了,又颇为贫穷,所以只能孤苦伶仃一辈子。

  幸而,如今对历史的重视程度正在加强。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时,法国政府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承认了华工的相关历史,华工军团终于得以正名。法国、比利时的华工墓地里安葬着1800多名华工 。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人去扫墓。华工的篇章没有被遗忘。国内也正在加紧整理和搜集相关资料,淄博还建立了华工欧战纪念林。记者采访了几位华工的后人,淄博有两位显然非常兴奋,因为他们最近频繁被采访,并被拉去录节目。而青岛关于华工的研究资料很少,一战研究专家张树枫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华工招募时处于与日本的胶着状态,而且从青岛转运的人数没有威海多,所以留下的珍贵资料也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淄博华工武立忠的侄子武守信说:“ 录制节目时,我跟身边的法国人说,一战的胜利跟华人是分不开的,中国人有句古话‘吃水不忘挖井人’,百年前,我们并肩战斗,今天,我们之间不应该有歧视和不友好。”说得多好,现场的法国人直向他竖大拇指。

  截止到2002年,106岁的最后一名老华工朱桂生在法国去世,14万华工虽然永久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淳朴善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誉,他们的功绩终将被铭刻在中欧关系史的丰碑上,万世流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