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妇女正在打理生姜,去芽去沙后装袋装车。
徐少军满脸笑意地数着卖姜的钱。
2014年卷土重来的“姜你军”,比2010年更加疯狂。
从今年春节过后,生姜开启了新一轮的“疯狂涨价”,零售价从5元/斤一路突飞猛进,窜至如今的13元/斤,远超过2010年时最高的7元/斤,创下
10年来新高。今年的生姜为什么会这么贵?在这一轮的“姜你军”中,姜农、批发商、零售商又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姜农 前年2毛今年7块,姜价起伏3年一轮回 生姜是沂南县苏村镇的传统种植项目,超过2/3的村民都以生姜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当地生姜收购价涨至7元/斤。
姜农徐世谦家里种了2亩多生姜,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的姜种要花2000多元,加上地膜、化肥、人工成本等,每亩地成本估算要在1万元左右,按照生姜亩产10000斤计算,生姜收购价超过1元/斤就能基本保本。在新一轮的“姜你军”中,像徐世谦一样的姜农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生姜价格起伏基本上3年一次。”徐世谦说,在他看来,去年的天灾以及之前的低迷行情,导致了此轮姜价暴涨。
2013年秋旱情比较严重,之后又连下了几场暴雨,旱涝急转让许多姜农遭受了巨大损失。“每年生姜亩产都能到10000斤左右,去年还不到8000斤。”徐世谦说。
而在2012年,鲜姜批发价一度跌至0.2-0.3元/斤,也让不少姜农纷纷改种其他作物,使得生姜种植面积大大缩水。徐世谦估算了一下,仅他们村里,去年生姜种植面积就减少了1/3。
“上一年价格高了,来年种的多价格就低,头一年价格低了来年种的肯定少。”徐世谦说。
此外,姜农的惜售心理也助推了姜价暴涨。去年10月底鲜姜收获时,收购价格为3元/斤左右,徐世谦说看到当时价格挺高,就多囤了一些入姜窖。“姜能存住,一般都是先装窖,装不下了再卖鲜姜。”
而今年春节之后,生姜收购价一路上涨,3月初5元/斤,5月份6元/斤,7月底7元/斤。徐世谦也分几批把窖子里的姜都卖了大半。
洗姜厂 生姜难收,一斤生姜只赚一毛钱 26日上午11点,一辆卡车拉着刚刚收购的生姜,行驶进了沂南县宏达姜业的仓库,在当地,洗姜厂是生姜收购的第一道环节。
卸货、过秤、结款,一阵忙活后,老板韩秀云才有了说话的空闲。韩秀云从事生姜收购七八年了,像今年这么高的生姜收购价,她还是第一次遇到。“去年收购最高价是4.7元一斤,今年最高已经达到了7.4元一斤,一斤比去年贵出2.7元,而且很不好收。”
韩秀云往年的客户可谓遍布全国各地,广州、河南等地的客户都奔着她来。今年,由于生姜的价格过高,她也就只保留了广州的客户。
韩秀云说,从姜农手里收购上来的生姜会有一定的泥沙,外地客商一般要求对生姜进行清洗,100斤生姜清洗完毕后得去掉12斤至15斤的泥沙,而这部分费用都是前来批发生姜的客户出。
“我们一斤生姜其实才赚一毛钱。”韩秀云说。生姜收购价高了,对于收购商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利好。从姜农手里收购生姜,包装、运输、入库,再向外转批给外地客商,每斤只能加价一毛左右的利润。
“我们这价格加不上去,贵了就没人买了。”韩秀云说。
批发商 从姜农到消费者三次流通,加价4-5元 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皇山蔬菜批发市场,在临沂规模最大,从市场建成之日起,批发商潘继瑶就开始扎根市场做生意,生姜是他每年必定经营的项目。
潘继瑶大致梳理了生姜从姜农到消费者这一路的行程。收购的生姜大都来自潍坊,近期的收购价为每斤7元左右,去泥沙清洗加上运费,每斤的费用大概是1.2元钱,加上这部分成本,价格就到了8.2元/斤。
这是像潘继瑶这样的批发商拿到手的生姜价格,加上市场上的水电费摊位费以及人工费用,每斤需要加价2毛钱左右,也就是说,批发商将生姜批发给零售商的价格,每斤至少在8.4元以上才能够本钱。
那么,从零售商到消费者的手里,一斤生姜为什么又加出这么钱呢?潘继瑶进一步解释,生姜拆包零售会流失水分,损耗率大约在10%,进入零售市场后,有些消费者挑挑拣拣,最后会剩下一些个头小外观不好的生姜,不得不便宜处理。这些便宜处理的生姜有时候才能卖到五六块钱一斤,一下子就拉大了生姜的成本,这部分损耗最终都要加到了生姜的零售价格中。
粗略估算,零售商从开箱到消费者手里,一斤生姜至少要加价3元钱才可以盈利。这一路下来,生姜到了消费者的手里,价格也到了11.4元/斤。而生姜最终进入零售市场后,零售商往往会多加价0.5-1元/斤。
“运输、批发这些环节的成本,最后肯定都转嫁到零售价格上。”潘继瑶说。
另据有关部门分析,本轮生姜涨价也与外力炒作有关。7月底,平邑县商务局发布了一则生姜市场价格分析,指出今年3、4月,生姜价已大涨了一轮,很多贸易型企业转入了食品行业炒卖生姜等农产品。
姜农故事
种3亩姜就能买座二层小楼 8月26日上午10点,沂南县苏村镇司马村的姜农徐少军站在自家姜窖前,看着驶来的收姜货车,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天生姜的收购价是6.8元/斤,徐少军说这是“10多年来最好的行情”。
沿着梯子下到姜窖里,徐少军从沙土中把窖藏的生姜刨出来,装满一只筐子后运到地面,堆成一堆。两名洗姜工围坐在姜堆前,把新冒出的姜芽掰下来放在一旁筐子里,再把生姜装袋,搬到车上。
忙碌了一个多小时,货车装满了,徐少军爬上来,盖上姜窖的盖子,又在盖子周边盖上一层土。“行啦,可以去过秤结账了。”
11点半,在村头的洗姜厂里,徐少军接过了这次的卖姜款,12076元钱。“这次一共卖了1700多斤。”徐少军仔细点完了手里的一叠钞票后说。这是他今年第4次卖姜,加上前3次,他一共卖了18000多斤生姜,“一共挣了十几万吧。”他说。
徐少军种姜已经种了20年,每年2月初,他把姜种装箱,堆在一间密封的屋子里,生起火炉,让休眠中的姜种苏醒出芽,在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火炉要一刻不停地燃着,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5℃至30℃之间,过高过低都会让姜芽腐烂。“每隔三四个小时就要添火,晚上也是,一晚上得起来至少两次。”徐少军说。
一个月后,姜芽长到1厘米左右,就可以移植到地里了,徐少军和家人也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劳作,覆膜、拔草、除虫、浇水,一样都不能落下。
鲜姜收获期一般在10月底霜降之前,徐少军和家人要连续十来天时间在地里刨姜。“两个人每天也就能刨二分地。”徐少军说。
白天刨姜,晚上也不得空闲,每天收工之后,徐少军都要赶紧把姜下到姜窖中,码一层姜,撒一层沙子,直到所有姜都入了窖子,一天的活才算干完。“哪能不累啊,累也得干。”他说。
对于大多数像徐少军一样的姜农来说,今年“疯狂”的姜价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票子。“今年价格好,要是家里种3亩姜,在村里买座二层小楼不成问题,要是年年都有这样的行情就好了!”徐少军笑着说。目前,司马村一栋新建的二层民居价格是20万元左右。
文/片 本报记者 邵琳 吴慧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