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们的"中秋故事":儿时1个月饼8人吃(图)

2014-09-11 10:2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王京山老人的老伴王和美在剥中秋节要吃的花生。



  

王希芬和老伴一起翻看出国旅游的照片。



  编者按

  这是一片充满激情的土地,这也是一方饱含故事的空间;这是一个追逐梦想的时代,这也是一处绽放人生的舞台。在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中,在悠悠岁月的成长历程中,每个人会所见所闻,甚至亲身经历很多事。这其中,有些事会深深印在脑海里,供你一生不断地回忆。你的身上,有哪些值得回味的印记?你的身边,又有哪些值得讲述的故事?本报开设的《茶座—中韩故事汇》今起就邀请您来讲故事。你的人生,你的故事,你的精彩。你可以通过拨打电话:18615359160,或者投稿至邮箱:zhonghannews@ 126.com 等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首期我们先听听三位居民讲的“中秋故事”吧。

  “小时候过八月十五的时候,大人就拿出一个月饼,用刀把月饼平分成8份,兄弟姐妹8个人,一人一小块儿,每个人都拿在手里舍不得吃,吃一点儿留着待会再吃。”9月4日,王京山老人在回忆起童年时代的中秋节时如是说道。

  家住南张社区的王京山老人今年77岁,据他回忆,童年时代他家里生活非常贫困,每到中秋节的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可以吃到月饼和节日大餐。那时的月饼是奢侈品,全家也只有几个,为了给孩子们解馋,大人们会特意拿出一个月饼分给小孩儿吃。王京山兄弟姐妹8个人,一个小小的月饼要分成8份,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块儿,即使这样,大家也都不舍得很快吃完,而是吃一小口就留着待会再吃。

  据王京山介绍,那个艰苦的时代 ,不逢年过节的时候只能就着玉米饼子,全家人围着一大盆炖菜,闷着头苦吃,一个季节可能天天都吃一种菜,基本不换花样,玉米做的饼子很粗糙,不好下咽,但是为了填饱肚子,吃腻了也得吃,不好吃也要吃,所以就特别期待着中秋节的节日大餐。所谓的“节日大餐”,就是中秋节当天的晚餐,这顿晚餐会比平时多上一两个菜,主菜就是一道加了肉的菜。家里的大人会专门去买一斤或者半斤的猪肉,回来用新下来的芋头炒着吃,再配上两个时令蔬菜,“感觉好吃得像是顺着嗓子眼往里爬一样,我们那会每个人都像饿了很久一样,一顿饭吃下来,个个都撑得肚子溜圆。”王京山说。

  辛苦了大半年的大人们偶尔会犒劳一下自己,喝一点儿自己家里酿的地瓜酒,或者拿些地瓜干去酒厂换一点儿白干酒,就着一口小酒,吃一顿佳肴,一个中秋节过得有滋有味的。

  王京山说:“还是现在幸福啊,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能在八月十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王京山的老伴王和美也表示,“跟以前的中秋节比,还是现在过得开心,现在不愁吃喝,平时不在身边的子女在中秋节的时候都回来团圆,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饭,感觉真是太满足了。”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徐抒彦 通讯员 张妮

  和邻居一起过节也很好

  凯旋山庄居民王希芬虽不能和孩子团聚,但也不孤单

  儿子常年在外不能回家过节,使家住凯旋山庄的王希芬略感冷清,但帮着社区筹办邻里之间的中秋节百家宴,让浓浓的中秋节氛围又回到了她的身边。近日,王希芬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中秋节。

  “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去年在武汉,今年在连云港。”王希芬告诉记者,由于常年奔波在外,儿子很难抽出时间来陪她过节,“今年中秋就我和老伴两个人一起过。”

  无法全家团聚共度良宵,让王希芬每每想起“中秋节”心中就酸溜溜的。虽然节前儿子都会送礼物,平时也会通电话问候,但是每年中秋看到别人家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王希芬的心里还是有着说不出来的羡慕。

  “现在的社会与原来不一样了,都要到处奔波,为了事业,总得多少有所牺牲。”对于儿子工作的繁忙,王希芬非常理解,“我觉得儿子的事业和他自己的家庭是最重要的,我们只要锻炼好身体,少给他添点麻烦,让他能全心全意地工作,这就是我最想要的。”王希芬说 ,每当自己这样想想,心里就宽慰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 ,退休后的王希芬又走上了麦岛家园居民服务工作站的岗位,而社区近年来举办的“家园居民团聚在中秋”百家宴,使这浓浓的邻里情填补了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遗憾。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刘恺琦

  小时候月饼要用粮票换

  埠东新型社区居民辛克欣讲述儿时中秋节故事

  月饼,是中秋节百姓餐桌上必备的食品,月饼承载了人们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四五十年前,月饼可不是像如今这样随处可以买到,月饼在当时可是一种奢侈品。9月4日,记者就听家住埠东社区的辛克欣老先生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家过中秋节用粮票换月饼的故事。

  今年62岁的辛克欣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埠东人,记者是在埠东新型社区举办的中秋团圆宴上认识的他。他个子不高,国字脸,戴着一顶白色鸭舌帽,显得很年轻,在宴席上,他并不怎么说话,只是笑呵呵地看着大伙吃东西,侃大山。他告诉记者,之前的中秋节都是在家里与孩子、孙子们一起过的,这是他第一次在家外面参加中秋团圆宴,感觉很开心。

  说起幼时过中秋节的故事,辛克欣立即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家里人很多,每到中秋节的时候都是家里老人、小孩聚在一起过。当时家里条件都不好,烤几个芋头,弄几个小菜,陪大人喝几杯小酒,就感觉挺恣的。”他轻抿了一下杯中的酒水,接着说道,“在我年轻的时候,月饼是供应品,是家里人用粮票换领的,我们家能分到两三个,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们几个小孩儿分着吃。”

  辛克欣告诉记者,虽然当时他家是用粮票换的月饼,但是当时月饼也可以用钱买,要加一毛钱,八毛钱一个,相对就贵了一点 。“月饼在那时候可是奢侈品,而且月饼主要是五仁馅的,里面都夹着冰糖和青红丝,做得没有现在的月饼好吃,但是当时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说到这,辛老止住了话匣子,深深地叹了口气,“还是如今的日子好啊。”

  本报见习记者 孙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