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王和洪老人练习书法。本报见习记者 徐抒彦 摄
“我每天都要写上几大张,6年来一天不断”。说这话的,是
张村社区73岁的居民王和洪。自从6年前参加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以来,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研究当中。他说,不仅要写6年,还要一直写下去,而让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多年来对书法的热爱。
9月 18日上午,记者来到张村社区王和洪老人家里,一进老人的“书法小屋”的门,就看见不到5平米的小屋里摆满了王和洪老人的书法作品,写在宣纸上的、报纸上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金文等各种字体都有 。笔架上挂着各种型号的毛笔,粗略一数,大约有30支,王和洪老人说:“这还只是一部分,这些年下来,用坏扔掉的笔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支了。”
据了解,王和洪老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书法课时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因为条件简陋把书法课取消了,他心里还一直埋怨学校。一直到6年前,退休后的王和洪听说区里的老年大学开设了书法班,就赶紧去报了名,回来后就把家里一间平时不用的小房间改装成了“书法小屋”,专门用来练习书法。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王和洪老人就把家里的废旧报纸拿来
练字,每天都要写好几大张报纸,即便是某天有事出门,回来后不管多晚都要写上几张。6年下来,报纸已经堆得有一米多高了。
听说书法也有级别考试,王和洪老人就抱着检验自己水平的心态报名参加了考试。为了准备考试,他还专门买了书法考级的书来研究如何正确握笔和运笔。据他回忆,参加考试当天还出了一点小插曲。考试规定90分钟以内要完成两幅不同字体的作品,王和洪选择了自己平时练习的比较拿手的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和隶书《乙瑛碑》其中的一部分,在写完《九成宫醴泉铭》要盖章落款时,王和洪不小心把章盖歪了,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就此作废,只能重新写一遍,在第二遍《九成宫醴泉铭》刚刚完成时,考试时间正好结束。
拿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6级证书的王和洪成为了青岛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中国炎黄书画家学会青岛分会会员,并且逐渐被邻里乡亲们知晓,甚至有的外地人都专门来上门求字。记者到来之前,王和洪正在写一幅“一石化三山”的行书,就是给别人写的。
本报见习记者 徐抒彦 通讯员 王妮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