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情花园1号楼邻居包车上下班 亲如一家(图)

2014-10-23 11:0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我们海情花园一共4座楼,1号楼可以说是我们的‘标杆楼’,一直是小区里面党费收缴率和物业费收缴率最高的。”一见到记者,海情花园党支部书记纪嫣芬就笑着说道,“1号楼里住的都是发电厂职工,大家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互相之间很帮忙,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1号楼里永远都是静悄悄的,因为楼里有许多上‘三班’的职工,楼内居民对他们都体谅有加,生怕影响他们休息。”10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海情花园,探访了这个“安静”楼座里的故事。

  暖心事 有人上“三班”,楼里静悄悄

  由于发电厂实行的是24小时工作制,所以楼里在职的居民都是上“三班”。“我们早晨8点到下午4点上白班,下午4点到夜里12点上中班,夜里12点到第二天8点是夜班。”已经退休三年的郭连洲说道,“我们楼里住的都是发电厂职工,所以几乎家家都有上过‘三班’的人。上‘三班’的人和普通人的作息规律是不一样的,大家彼此都能互相体谅。所以我们楼里从来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人在楼道里喧哗。”在发电厂搞技术工作的徐守晓说,退休前他也一直上“三班”,“我们这座楼的隔音效果不太好,大家在家里看电视、听录音机的声音稍大点就能传到邻居家,好几年前,我有一次无意间跟邻居说了句在我们家能听到他们家电视的声音,自那以后,邻居家电视的声音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

  今年54岁、仍在发电厂上班的徐文平对此深有体会:“我下夜班回来后总能一觉睡到下午两三点,这多亏了邻居们的照顾。”

  和谐事 没了班车,邻居包车上夜班

  说起上“三班”,大家又想起以前一起包出租车去上夜班的事情。据徐守晓介绍,刚搬到海情花园来的时候,厂里发过一阵子夜间班车,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取消了。“这下可苦了我们这些上夜班的人,夜班是零点开始,我们十点多从家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公交车了,所以我们就一起包了一辆出租车。下中班的时候在厂门口接我们,上夜班的时候在小区门口接我们。”郭连洲以前就经常和徐守晓包同一辆车,他说:“想想我们当时包车的时间可真不短,持续了十年,一开始的时候包一趟车12块钱,后来涨到 15块钱,我们一般都是一个月结一次账,四五个人平分。”

  感人事 退休医生家成了“保健站”

  “和医生做邻居,感觉就像吃下一颗定心丸。”在1号楼里,家住8楼的刘汝忻就是位能让左邻右舍有安全感的人。今年76岁的她是一位退休医生,曾经在电厂保健站工作多年,因此和楼里的电厂员工非常熟悉。在搬到1号楼后,她家就成为了楼里的“保健站”。“我们平日有个头疼脑热的,一般先去刘大夫家里问问。”住在7楼的蔡孝贞说,“先听她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去医院。”不久前,蔡孝贞的孩子身体不适,于是找刘汝忻咨询。刘汝忻检查后,觉得问题不严重,建议在家治疗。果然,孩子没多久就康复了。同样住在8楼的黄桂美前不久手上长了一个肿块,也是去找刘汝忻看的。

  温情事 邻居互相帮,好事一箩筐

  “我们楼里最不缺的是就是人情味。”楼长范桂美笑着说道。年近八旬的黄桂美家里新买的电磁炉坏了,向徐守晓求助,徐守晓饭都没顾得吃饭,带着工具就到黄桂美家修理;87岁的吴开本为了邻居的安全,只要发现楼道里有异常声响就会出门巡视,并及时提醒邻居们。家住3楼的82岁老人苏修忠也是一位关爱邻居的典范,隔壁302户的老人中风瘫痪在床30多年,生活不能自理,苏修忠时常和老伴到她家中帮忙照顾。“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把她家被子抱到楼下晾晒。”苏修忠说,自家做面食,他总会多做一些,然后给邻居送去;有时候出门买菜,他也会顺便帮邻居捎着。303户的老人患糖尿病双目失明,苏修忠和妻子经常做好饭后,搀着邻居到家里一起吃。

  烦恼事 个别住户占用公共空间

  楼里老年人多,主要的活动场所就在小区里,因此老人们希望能有个活动室来打发退休时光。退休前任发电厂的高级工程师的曹大爷说道,“现在我们这些退休的人生活比较单调,出门没什么地方可去,就是站在楼下聊聊天。因此特别希望能有一间老年人活动室。活动室也不用太大,摆上几张麻将桌就行。”对此,不少居民表示赞同,徐翠菊说道:“是啊,大家闲来无事在活动室里聊聊天,打会儿麻将多好。对了,还可以再弄一间小阅览室。”

  楼里的居民们虽说亲如一家 ,但也有个问题成为邻里间的一道坎。海情花园一共4座楼,每座楼都是每层6户,1~4户在南边,5、6户在北边的布局,其中1户和4户是在东西两边的头上,3户和4户是在中间,因此有几户住在两头的居民在走廊里间隔出了一块空间,安装了防盗门。这样一来自己家就多了1个多平方米的使用空间,但占用的却是公共空间,侵害了其他邻居的权益,为此邻里之间也闹过些意见,因此,楼长范桂美希望有这种行为的住户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能尽量整改。

  最后一批福利房打分选房保公平

  海情花园1号楼于1997年开工建设,1998年年底竣工,1999年底居民入住,是当时最后一批福利分房。1号楼楼高17层,1楼南边作为物业办公室,1楼北边和2楼作为国家电力疗养院的办公场所,3~17层都是居民住户,共91户,除了9层分给国家电力疗养院职工外,其余住户全部为发电厂职工。其中3至7层为退休职工,8层是离休干部,其余都为在职职工。选房时,以行政级别、工龄和年龄为主要标准,其中是否为先进、劳模,双职工,学历高低都可以获得不同的加分。虽为发电厂宿舍,但电价也执行青岛市统一标准,并无特殊优惠。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刘欣 贾志伟 记者 黄俊凯

  我们的楼座我们的故事

  楼座,是街道社区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楼座,见证着社会发展,也记录着沧桑岁月;楼座里,有普通的居民 ,也有感人的故事……你对社区哪些楼座比较感兴趣?你所在的楼座有没有故事?本报推出的《楼座》专栏 ,将探访每一个有特色,有故事的楼座,也欢迎居民朋友与我们讲述有关楼座里的那些人和事。联系电话:18560605887,QQ:232188065 ,邮箱zhuhainews@126.com。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