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七周年。七年来,尽管应急、安监、人防、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经常开展培训、宣传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都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应急技能。然而,面对记者“家中是否配备应急包”这一问题。被访的100名市民中,仅有8人家中有专门应急包。此外,鲜有居民能说出哪些属于紧急避险场所。提高居民应急意识任重道远。
半数居民家中没有应急包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解释,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1月1日当天,市北区应急办、城管、卫生、食药、公安、消防、特色街等多个部门在台东举办应急安全知识宣传,现场教给居民结绳逃生、灭火和心肺复苏等应急方法。记者在台东街道随机对100位居民的“应急意识”做了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家中是否配备应急包”这一问题,100位居民中有50位称家中没有专门的应急包;42位称家里有自己配备的应急包但并不齐全,多是医药用品;仅有8位称自己家中有专门购买的应急包。这8位居民里,其中有2位是医护人员,还有3位是户外运动爱好者。
“平时在家里一般也没什么危险,我们家里有老人,所以准备了诸如速效救心丸等药品,还有纱布、绷带、酒精等。另外手电筒就放在鞋柜上,平时停电或晚上出门随手就可以摸到。”殷女士虽然家住13楼,但是并没有配备灭火、逃生工具,事实上她所说的应急包仅用于个人医疗卫生方面,远不能满足突发状况来临时的及时应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的要诀您掌握吗”这一问题,100位居民中,有22位说自己学过并且能实际操作;67位称自己略知一二,但是从未实际或模拟操作过;剩下的11位则称几乎对此一无所知。而他们中九成以上都称,社区或单位确实组织过相关的培训。
记者还发现,对于一些结绳逃生技术、灭火器的使用等一些看似“常见”的技术,最好进行实际操作,否则很难真正学会。
应急包里应该有啥 应急包里主要有啥?很多市民并不了解。11月1日,在市北区应急安全知识宣传活动上,海丽雅集团带来了一些应急包的展览品,记者看到,家用应急包一般有报警器、灭火毯、灭火器、口罩、逃生绳索、多功能刀具、救生锤、手电筒、手套、口哨、纱布等医药用品,有的还配备压缩食品和饮用水,按照标准不同,价格也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而车载应急包中除了固定的灭火、医疗包等,还有一个多功能手电筒,内附刀片和安全锤,遇到危险时可以直接割开安全带、砸开车窗。另外还有一些拖车绳、补胎充气装备、反光警示衣、警示牌、防雨外套等。
“实际上应急包的种类非常多,有家用应急包、车载应急包和户外应急包,细分的话 ,有火灾专用、地震专用等等,种类可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各自的配备标准也都不相同。”市北区应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需求和习惯不同,目前岛城还没为居民统一配备应急包。而相对于家庭应急包,车载应急包和户外应急包在各自的群体中普及率相对更大一点,因为驾车、户外登山等不安全因素更多,所以这些群体的需求更现实也更为强烈。
岛城哪些地方可以避险? 突发状况时,哪些地方可以避险您知道吗?针对这一问题,半数以上居民都能说出“宽阔空旷的场所”“广场”“公园”等字眼,但很多人对于学校操场、地下车库、地下商场也可作为避险场所并不知情,少有居民能准备的说出哪些属于紧急避险场所。
记者从市应急办了解到,青岛市的避难疏散场地分为市、区两级。市级避难疏散场地为五四广场和汇泉广场,用于全市临时指挥中心、急救中心,外援人员休闲地及其他临时应急;区级避难疏散场地用于区临时指挥场所、救灾物资发放处、临时急救地及其他临时应急使用。每个区市也都建有1~2处大型广场作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如市南区八大峡广场、市北区海琴广场、即墨市墨河公园、李沧区文化广场、城阳区世纪公园 、
西海岸新区市民文化广场等,具备指挥中心的功能 ,配备通讯、广播、监控系统,还具备应急避难棚宿区、应急供水 、应急供电、应急简易厕所、应急医疗救助室等功能。
此外,每个街道和社区都因地制宜地划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除了广场、公园、绿地,学校的操场、人防地下设施都可作为避难场所。统计下来,岛城目前登记的紧急避险场所有上百个,再加上一些小的还未纳入统计,岛城的避难场所保守估计也有上千个。
市民安全意识应提高 市北区应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的安全意识还是不够 ,其实突发事件不仅仅是地震、失火、车祸等大的灾害,可能一些小小的问题,如被食物噎住了,不能正确应对甚至也可能产生致命后果。”他说,就在两天前,岛城一名男子因为猪皮冻卡在气管里,未能及时抢救而致死,而如果当时他自己或者家人了解被食物噎住后,要尽快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或许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了。
“‘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七周年了,应急、安监、人防、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都经常搞一些培训、宣传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都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应急技能 。但是还有很多市民看到有人摔倒‘不敢扶’,其实是因为他们‘不会扶’,不知道对于可能发生的骨折或其他状况应该怎么去处理 。”市应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会加大宣教、培训和模拟演练的力度,使更多的人都具备一定的应急技能 。
记者 朱薪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