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选手王玉龙。
半岛都市报11月4日讯(记者 张同顺) 11月4日,本市首届
大学生创业精英BEST计划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举行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前3名。冠军选手杜洪慧获得1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
据悉,“BEST计划”由市人社局主办,青岛创业大学和青岛市创业者协会承办。在本次大赛中,本市在青岛创业大学高校教学点成立工作站,建立校园根据地,目前,工作站点已覆盖全部驻青高校,开始组织学生投入到各类创业活动中去。本市首支大学生创业导师团也在大赛中成立,创业导师团扩充至205人。
记者了解到,自6月 12日“BEST 计划”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驻青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五年内大学生参与报名,经严格审查,共有1116名选手获得参赛资格,甄选出 108强选手和涉及文化传媒、网络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特种养殖等108个优秀创业项目,纳入青岛市大学生创业精英培养计划。
下一步,108强选手将获得由市人社局提供的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三年财政补贴的创业孵化场地、每月不低于4小时的一对一创业导师面授指导和获奖选手在全市范围内免费项目推广等五个全程化服务。
创业故事 印刷硕士的“不务正业”经 11月4日下午,10名选手依次上台路演自己的创业项目,其中即墨选手王玉龙的项目让评委们十分感兴趣,王玉龙路演的主题是“蝗虫和金蝉的组合养殖。”
王玉龙是本次“BEST计划”社会组的选手,社会组均是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王玉龙今年32岁,2010年从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的是印刷专业,当天所路演的项目其实已经从2010年开始实施,并小有成绩。
路演之后,王玉龙以“不安分”概括自己。“我家是即墨的,家里一直从事养鸡,2010年我硕士毕业之后,一开始在青岛某印刷厂工作,但我不安于每天上下班的生活,于是一边上班一边和家人筹划,在养殖上再想点子。”王玉龙告诉记者,当年,他经过走访考察,发现
养蝗虫市场潜力挺大。
说干就干,从2010年起,王玉龙和父母还有哥哥开始改养蝗虫,租了一块地种牧草,又租了一块地建蝗虫养殖大棚,由于家是农村的,养殖的软硬件很快就配置齐全。
“当时包括材料和设施以及蝗虫的卵,我们家一共投入大约3万元,但头两年的结果和本来预想的差距很大。”王玉龙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养殖经验,特别是2010年、2011年两年天气潮湿,这两年他养了七批蝗虫,结果六批蝗虫都生了病,其中一批死亡率达70%。“由于那两年我还没辞职,只算是兼职创业,精力也投入不足,前两年我几乎没有赚钱。”
王玉龙告诉记者,2012年开始,他总结失败的经验,从印刷厂辞职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上。“本来7个蝗虫大棚,我增加到13个,另外,我还考察了养殖金蝉的项目,自己包了20亩林地,并与别人合作包了200亩,开始同时养殖金蝉。”
“有了前两年的失败,我逐渐摸索到经验小心呵护蝗虫宝宝,结果第三年的蝗虫养殖非常成功。”王玉龙说,他2012年的13个蝗虫大棚,每个大棚一年产3批,一批大约150斤,当年一年就产出近6000斤蝗虫,当年的售价每斤在12~14元,这样一年就能卖出8万元左右的数额。
记者了解到,养殖蝗虫主要是为了供人食用,部分可以用于外贸出口做宠物食品。王玉龙告诉记者,蝗虫养殖在青岛还属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并不完善,记得2010年的时候,他养殖的蝗虫还需要联系潍坊的厂商来收购,2012年时候,他开始自己到城阳、即墨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联系,批发商从每天只收30~40斤,现在逐渐有了一定的消费群,批发商每天需要的量能达到200斤。
“目前蝗虫消费的市场潜力在,所以我不用愁销路的问题,蝗虫生长50天就能开始销售,每批都肯定能被抢购的。”王玉龙说。
评委现场提出合作意向 今年,“不安分”的王玉龙对自己的养殖项目再次创新,将蝗虫和金蝉组合养殖 。“原来我包耕地种牧草,包林地养金蝉,还要包地建养殖大棚,这两年的实践告诉我,为什么不在林地里种牧草,这样就节省了包地的成本。”
王玉龙在路演中还对自己的组合项目寻找了另外的商机,他希望有商家和他合作,开发蝗虫和金蝉养殖的副产品,一个是养殖大棚里蝗虫的粪便,可以用来做有机肥,另一个是可以开发观光旅游,把养殖场作为科普教育基地。
11月4日路演之后,记者留意到,现场有评委已经对王玉龙的项目产生兴趣,考虑在一块土地上进行合作。记者 张同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