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
德军自行炸毁的大炮
1914年8月23日,日德战争正式开始。接下来,我们将分成三个阶段来叙述作战经过,第一个阶段就是日德之间的海上对决。客观上来说,从战争一开始,德国就在海战上处于下风,无论从舰艇的数量和火力上,德军都受到
日军的压制,这些压制最终扼住了德军的海上咽喉,使得其补给发生困难,也在最终为日军发动“钳形攻势”创造了条件。作战能力一流的德军,为何会在海战上落了下风?日德开战之后 ,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又有哪些作为?
袁世凯决定严守中立 一战爆发的时候,中华民国刚刚成立两年,时任大总统是袁世凯,面对这样一场世界级的大战,民国政府选择了中立。8月6日中国宣布中立立场,并公布《局外中立条规》。
实际上,中国也发现了日本借口进攻德国,强占青岛的意图,并在私下有些小动作。据说,当时袁世凯一方面以大总统名义电请各参战国勿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战争,一方面斡旋于英德两国之间,期盼靠“以夷制夷”的策略收回青岛,并且却得了些许成效。
8月23日,日本正式宣布对德国宣战。同日,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向袁政府明确表示,德国愿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还中国。可这显然不是日本人想要看到的,于是日本再次无理阻挠,声称德国胶澳租借地必须通过它的手转交。应该说,此时对于中国而言,是个难得的收回青岛的历史契机。但是,机会不属于弱者,民国政府无力也不敢把青岛接手。
既然不敢接手,面子总还要有一些,日本出兵青岛,显然是侵犯中立国领土,完全违反国际公法,打一打总行吧?为什么不动手呢?后世不少人据此唾弃北洋政府丧权辱国,那么我们来看看,北洋政府除了严守中立,又该有哪些对策呢?
当时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的顾维钧,被邀请参加了总统府召集的紧急会议,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袁世凯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回答说:如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总统直截了当地问他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立即回答说48小时。总统问他48小时以后怎么办?他看了看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总统环顾四周,等待别位总长发表意见,然而大家却沉默不语……”
如此看来,中立实在是下下之策了。即使这样,中国连最后的一丝颜面也没能留下。战争刚一开始,日本新任驻华公使日置益就提出,要中国在山东境内划出一块日德交战区。日本提出交战区的范围包括了龙口 、掖县、即墨等地,但中国政府只给划出了胶州湾一带很小的一块地方。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根本没有把中国的决定放在眼里,军队一度开到了济南。
日、英海军大兵压境 8月27日,日德战争首先在海上打响。日本方面,由海军中将加藤指挥的日本第二舰队60余艘军舰到达崂山湾后,立即封锁了青岛海面,并限令中立国舰船于24小时内撤出封锁海域。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海军为控制海权,可谓下了血本。杨来青在《日德青岛之战:制海权决定胜负格局》中告诉我们:日本海军动用了三个舰队参与对德作战,其中第一、三舰队配合,第二舰队主攻 。具体来说,第一舰队负责在东海及黄海外海水域围歼敌舰并保护日本运输船只 ;第三舰队负责在上海解除敌对国舰只武装,担负上海以南、香港以北航线的警戒,并阻止敌方舰船北上;第二舰队负责掩护陆军登陆部队,封锁胶州湾,用炮火支援登陆作战。作为主力的日军第二舰队配备3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还配备了1艘水上飞机母舰和一批炮舰、驱逐舰。同时,英军1艘重巡洋舰、1艘驱逐舰配合日军海上作战。为了彻底打残德国的远东舰队,除了日、英两国的舰队外,法、俄舰队也都在外围布防,可谓布下了天罗地网。
但是在争斗过程中,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出海作战的德军战舰都是些小型驱逐舰,这些小舰艇凭借自身的灵活与日军周旋,始终不见主力舰队的身影,德军的主力舰队都去哪了?
原来,青岛港内的德国海军主力舰早已经金蝉脱壳了。战前,德国东亚舰队计有军舰14艘,德国人知道,单凭这些舰船根本不可能击败英日海军,为此德军制订了一套“牵制作战”的方案,具体来说就是主力舰队驶往外海,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击敌军监控中立港口的舰队,以牵制包围青岛的敌军,保护青岛出海口畅通。而在青岛本地只是留下老旧作战舰艇以保护港口。
1914年7月下旬,战争还没打响,德国远东舰队主力战舰就远离青岛,集结于南太平洋,截击英国远洋运输船队。青岛港只有8艘老旧舰只或小型舰艇,合计10500吨,能承担作战任务的不过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美洲虎号”炮艇和S-90雷击舰等几艘老旧军舰,不具备大规模海上作战实力。
从全局上说,这个策略有利有弊,实在是无奈之举。如果德国海军不执行这一策略,都窝在青岛港,很可能全军覆没。但执行这一策略,实际上等于让出了青岛港的制海权。那些派往南太平洋的军舰,最终在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被击沉。而港中剩下的舰队只得采取港内防御的策略。当时,德国海军主力——公海舰队也曾想要救援,但始终无法突破英国舰队在北海的封锁,况且欧亚非的主要战略水道都在英国海军控制下,因此,德军在海战方面一直处于劣势。
剩余战舰最后集体自沉 因为德军港内防御的既定策略,日德战争中一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海战,小舰艇凭借自身的灵活性一直在近海周旋,而日本军舰又畏惧德军强大的岸防炮台火力而不敢驶进胶州湾,战争一开始就这么相持着。
央视《探索·发现》之《青岛要塞》称,这种海战的僵持局面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最后,最终,确信败局已定的德国军队在日英联军发起最后攻击的前夕,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那就是将停泊在胶州湾内外的所有战舰炸毁堵塞航道。
9月28日,德军战舰“哥尔莫兰号”、“卢克斯号”和“伊尔奇斯号”首先引弹自爆,沉入团岛主航道。随后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自爆沉没。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我们在文章开头曾有过介绍。1890年9月25日,这艘装甲巡洋舰在普拉港建成下水,这是以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伊丽莎白·阿马利亚·欧根妮,就是茜茜公主,是巴伐利亚女公爵与公主,后来嫁给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成为奥匈帝国皇后,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皇后”。)名字命名的,该舰在当时是一艘十分先进的军舰。“伊丽莎白皇后号”出厂后10年就来到中国,经历了中国很多的历史事件。青岛的文史学者依琳曾撰有《在青岛沉没的奥地利巡洋舰》一文,据介绍,“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最早开进中国是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当时奥匈帝国打着保护侨民的名义让此舰参战,它曾参加过对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战斗,并向陆上派出陆战队士兵参加军事行动。战争结束后,该舰驻守天津,此后,该舰经过整修和局部改装长期在地中海水域驻扎。
1913年8月19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再次远航来到中国,起初是要造访日本,但途中得知德日即将开战,于是在1914年7月27日来到青岛。在青岛日德战争期间,“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的奥地利官兵表现英勇,这艘舰艇的主炮被拆卸,安装在陆地当作火炮使用,但是该舰依然能够利用所剩的火炮抗击日军,在战争期间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地北上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前沿日军阵地发炮轰击,支援德军堡垒,迟滞日军推进。
1914年11月1日,当最后一枚炮弹从“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发射出去之后,该舰的炮声沉寂了。为了防止军备资敌,为了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于次日凌晨3时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早在2012年,青岛市文物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便开始对“伊丽莎白皇后号”战舰进行过勘测,调查采用物理探测扫描与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法锁定了六处疑点海域,判断极有可能是沉没的军舰。直到2014年7月份,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驶入青岛母港,配合国际专业潜水队打捞沉船 ,相信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一段尘封百年之久的历史会被掀开。
特约撰稿 田野 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