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五路社区四居民要捐遗体 老夫妻相约一起

2014-12-16 06:5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范如民和妻子常玉兰一起签署捐献协议。



孙传贵(左)和薛泰山签署捐献协议。



  近日,八大峡街道台西五路社区四位居民签署捐献遗体协议的事在居民口中传开。记者采访得知,这四位居民中,有的患尿毒症十多年一直做透析,希望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有的因为贫困一直受照顾,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回馈社会……

  捐献者:薛泰山患病十年捐遗用于科研

  “刚开始我不同意,后来他还是说服我了。”台西五路社区居民纪爱香告诉记者,他们住在西康路6号的一栋老楼内,家里仅有18平方米,丈夫薛泰山患有尿毒症有十余年了,隔一天都要跑到医院做透析。

  薛泰山告诉记者,自己身体患病,饱受大病的摧残,所以他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捐献出去,将来用于医学研究。记者了解到,纪爱香退休后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全家为了给薛泰山治病已经付出了太多。“2006年,我们接到医院找到肾源的电话,我们连夜赶往医院接受换肾手术。”说到这,纪爱香忍不住落泪,“一起手术的女患者成功推出手术室时,他的手术却出现了问题,一度休克,我很怕他会倒下。”纪爱香说,当时情况危急,她哭着恳求医生,但最终也没有换肾成功。由于排异反应,医生给他取下了换下来的肾。

  “我自己经历过患病的折磨,就想着以后医学能够越来越发达,帮助更多的人。”薛泰山告诉记者,他也希望将来自己的家人也能够有这种意愿。

  捐献者:孙传贵“我身上器官能救更多人”

  与薛泰山一起签下捐体协议的,还有家住汶水路12号的孙传贵。据台西五路社区主任王少俊介绍,孙传贵60多岁,家庭非常和睦,身体硬朗,喜欢养花、养鸟,还经常在广场上跳交谊舞。

  采访中,孙传贵说:“之前一直有这个心愿,但不知道怎么来签协议,今年在社区的帮助下终于如愿。”孙传贵说,“器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捐献遗体后我身上的器官能挽救更多人。”

  孙传贵退休后总替儿女考虑,每天接上幼儿园的外孙女,“我女儿、女婿正拼事业,我多替他们分担。”孙传贵说道,“我以前在事业单位上班,后来失业,政府安排了公益岗工作,退休后拿着退休金,理应回报社会。”孙传贵坦言,如今这种器官捐献的行为很多人不理解。“如果可以救活很多人的生命,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了。”他希望更多人能够以这种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捐献者:范如民夫妇

  夫妻俩相约一起捐遗


  12月12日中午时分,当记者来到西康路18号范如民夫妇租住的屋子时,范如民正在吃中饭。记者看到,中午饭只有面条和一点白菜。“平时大部分时间就吃这个,不舍得买肉。”范如民说。记者看到,在这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一张床和电视机之外,就没有其他大件物品了。屋里没有暖气,只有个炉子 。“邻居送给我们一些煤炭,我自己也捡了一些木头,就这样过冬。”范如民的妻子常玉兰告诉记者,她没读过书,跟着丈夫从莒南返乡回来一直没工作 ,丈夫已经67岁,身体一向不好,生活很贫困。

  “幸亏社区为我们俩办理了低保,逢年过节也来探望我们,送一些吃的用的。”范如民告诉记者,他们家靠近小市场,平时他摆摊卖瓜子、水果等。

  “没什么别的能力去感恩,唯一能做的就是去世后把遗体捐献出去,回报社会对我们两口子的帮助。”常玉兰说,他们夫妻俩的感情一直很好,她把要捐献遗体的想法跟丈夫说了后,生性善良、豁达的范如民立刻点头同意,而且还让妻子帮他领取一份申请表,他要跟妻子一起捐献,这就是他们的默契。据了解,他们的儿子范晓博也十分赞成父母的决定。

  “我们夫妻俩必须在一个地方。”范如民将夫妻两人的遗体接受单位都定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用以医学研究。 文/图 本报记者 郝园园 见习记者 王一婷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老夫妻 捐遗体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