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帮"年度回访:600件大事小事记者跑腿帮办

2014-12-22 07:0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百姓说事

  学区房、待拆房,断水都慌张


  2014年10月27日,江苏路23号的居民突然被告知“限时供水”了,究其原因,竟是该处属于青岛市实验小学的学区房,由于频换房主导致没人收水费。类似遭遇,湘潭路78号在今年夏天也出现了,这里面临拆迁,让问题变得复杂难解。

  “我们已经恢复供水啦,而且12月初完成了一户一表改造。”近日,记者向住在江苏路23号的居民了解到。今年10月27日,这里的居民突然被告知“限时供水”了。据介绍,受影响的37户居民共用一个水表并分摊相应水费。随着大量的学区房被转手倒卖,新来的业户也是经常不在这里居住,轮流收水费没能继续,大概在六七年前,水费就再也没有交过。除了欠交的水费 ,院内一根自来水管道也出现了严重的漏水,导致居民需额外缴费 。

  本报关于此事的报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大家商量按人头分摊欠缴水费。而对于居民提出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的要求,目前也已实现。

  相比学区房的火爆,待拆迁房要面临更多的变数。目前,湘潭路78号拆得只剩下一排房屋了,今年夏天,这里还要多出几排房子来。7月9日中午,这里停水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8月初,由于正处夏天,这里的居民饱受困扰。居民虽然想交水费 ,但因没有按照一户一表,水费如何分摊是笔糊涂账。在本报的连续报道之下,问题的症结渐渐清晰,而在街道、自来水公司和各方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居民再次用上了自来水。

  12月19日,据居民张先生介绍,“现在我们还有自来水。如果我们这一排房子的房东都签拆迁协议,我们就要搬走了。”事情过去将近半年时间,张先生再次表达了谢意:“感谢新闻帮能帮我们解决难题 。”

  ■记者心声:居民区断水事件并不少见,解决用水难问题,是新闻帮工作室一贯重视的民生题材。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诸如电费问题、电梯问题,经常有市民拨打本报热线寻求帮助 。日常生活中,连水、电 、高层楼房的电梯这些必需品都保证不了,谈何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报进行过多次报道,并切实解决了不少难题。其中值得一提的,《业主拒交“高价电费”别墅小区突遭断电》、《电梯马上要关停愁坏了高层业主》两篇分别关注石苑别墅小区用电问题和海富楼电梯问题,很快事情就出现了转机:《“再也不用交高价电费了!”》追踪报道石苑别墅小区新物业与供电公司签供用电合同,居民用电价格降至0.55元/千瓦时;《海富楼老电梯暂缓关停》报道在海富楼业委会拿出相关整改方案后,两个单元的6部电梯暂缓关停。记者 韩小伟 林刚

  居民坐公交不再“跨栏”

  10月6日,新浪网友@ 大庞家的胖子发微博称,在滨海大道柏果树南公交车站的候车亭与马路之间隔着绿化带和一道护栏,市民上下车还得“跨栏”才行。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该公交车站经停37路、308路、307路、301路四条公交车线路,在此候车的乘客等到公交车驶来后要先穿过绿化带,然后跨过护栏上车,而从公交车下车的乘客也要先跨过护栏、再穿过绿化带到人行道上行走,而这不仅不方便 ,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记者走访中还发现 ,在滨海大道上类似的奇葩车站还有多个。

  针对此事,记者向西海岸新区民生在线进行了反映。很快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局及交通运输局分别派出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查看 ,而经过两个部门协调,4天之后,挡道的部分绿化带、护栏被移除,问题也予以解决。而记者了解到,事后西海岸新区交通运输局下发通知,对辖区全部公交车站进行普查,将类似问题一并解决。12月21日上午,家住附近的市民张先生表示说,“周边有多个小区,问题解决后方便了大家坐公交车 。”

  ■记者心声:此事虽小,但事关市民出行和安全,而新闻帮关注的《候车亭脱落砸伤行人》、《一个公交站咋俩名》等新闻也是类似的事情,虽然相关部门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予以解决,但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相关部门能和市民换位思考将问题前置,这种问题就不存在了,也希望各个部门少一点“回炉”工程,多一点“一步到位”。记者 徐新东  

  患乙肝难“自证”,记者帮忙解难题

  今年6月初,在胶州上大学的小李向本报新闻帮求助,他因患有乙肝花费了不少治疗费用,但想要去办理大病报销,却被告知不符合条件。

  小李说,他是临近毕业才得知他的情况符合大病报销的条件。当他带着20多份材料赶到社保部门提交了申请,回校等消息时,却被告知材料不全 ,需要重新准备材料才行。之后再三准备材料后,还是被告知B超不符合条件,因为从上面看不出他患有肝炎,也看不出肝的形状有破损或变形。

  在本报报道了小李的遭遇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重新补交材料后,很快就拿到了《门诊大病证》,再治疗就可以根据规定来报销了。

  ■记者心声:在新闻帮报道的麻烦事中,基本的社会保障方面的维权难题也层出不穷,《三年半没医疗保险金欠俺的钱啥时能给?》《当了41年“黑户” 99岁老妪找身份》《被辞退,职业病医疗费谁出》等报道,将问题的症结逐一厘清,并帮助求助者找到解决的方法。记者 韩小伟

  亲情帮寻

  十年苦寻,终于找到三姐


  今年8月份,安徽省芜湖市姚先生向本报求助称,上世纪50年代,家乡突发水灾,100多位婴儿被送至岛城,而这其中就有他的三姐,虽然中间与三姐重逢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 ,他们再次失去联系,他希望好心人能帮忙找到她,圆一家人的团圆梦。

  本报报道此事后,不断有热心市民打来电话提供线索,最终记者辗转找到了他的三姐。在孙艳玲家中,远隔千里的姐弟两人进行了通话,失联十年的姐弟最终得以重新建立联系,姐弟俩对本报的报道表达了感谢。近日,姚先生表示将尽快来青与三姐孙艳玲见面。

  ■记者心声:因为种种原因,不少人被迫与家人失去联系,而每每亲人锲而不舍地寻找,又让人体会到亲情的弥足珍贵。

  除了帮忙找寻孙艳玲,新闻帮还刊发过《 街头苦寻子 ,梦中盼儿归》、《浪流汉走失6年未归  爱心接力帮他找到家》等多篇寻亲、寻人稿件。在这些报道中,一些家庭圆了团圆梦,但仍有家庭承受着寻亲的痛苦,他们一直都没有轻言放弃。新闻帮也将继续帮助他们,愿在每个月圆之夜,亲人都能团聚,有缘人都能相会。 记者 刘玉凡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新闻帮 年度回访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