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鲆优1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供图)
半岛都市报1月9日讯(记者 魏海洋) 1月9日,记者从
青岛市科技局获悉,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岛城共6项科技
成果榜上有名,比2013年增加了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有1项,比去2013年减少2项。
记者从2014年度青岛市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名单中看到,岛城6项成果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有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2项。
记者了解到,青岛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有1项,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海水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创制技术建立与应用”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而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奖的有5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参与完成的“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与Co-lumbia超大陆形成”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南海与邻近热带区域的海洋联系及动力机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分别为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饲料用酶技术体系创新及重点产品创制”,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等参与完成的“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青岛农业大学参与完成的“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项目。
获奖科技成果介绍 鱼类新品种“生金”69亿 记者了解到,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在本次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海水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创制技术建立与应用”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市科技局成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的这项科技项目主要对我国鲆鲽类基因资源发掘和种质创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建立了基因资源发掘和高产抗病种质创制的技术体系 ,在全基因组精细图构建、重要性状分子标记和基因筛选、高产、抗病和全雌种质创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而科技成果出炉则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这项科技成果有多项世界第一。“我们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鲽形目鱼类(半滑舌鳎)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该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此之外还构建了国内外密度最高的半滑舌鳎和牙鲆微卫星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发明了高雌苗种制种技术,将生理雌鱼比例提高了20%以上,解决了生理雌鱼比例过低的难题。“我们发明了牙鲆高产抗病良种选育技术,创制出我国海水鱼类第一个高产抗病优良品种鲆优1号牙鲆,生长提高30% 左右、成活率提高20%以上。”
这些高大上的鱼类基因图有什么实际效益呢?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项目创制的牙鲆“ 鲆优1号”和“北鲆1号”的鱼类新品种以及高雌半滑舌鳎苗种在全国沿海省市推广后产生了69亿元的经济效益,“我们发掘的基因组序列资源已在许多科研院所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推动了海水鲆鲽鱼类养殖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广阔推广前景。”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农大花生研究成果再获奖 2013年度的青岛获奖项目中,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和青岛农业大学参与完成的“高产高油酸花生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而2014年度青岛的获奖项目中也有一项关于花生的科研,也是青岛农业大学参与完成的“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记者采访相关科研负责人了解到,这次青农大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历经了10年系统研究。揭示了花生品质形成的酶学和细胞学机理,创建了品质调控关键技术。还创建了花生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完成了中国花生品质区划,这就为花生优质栽培区域化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还率先建立了花生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使花生的脂肪含量和油产量又获得了提高。
记者了解到,花生是我国三大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7500万亩,年产1500万吨,总产居油料作物之首,对保障我国食用油脂安全举足轻重 。“2009年至2013年,该项目技术在山东、河北、湖南等10省累计推广6523.6万亩,增效91.6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该科研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魏海洋
■相关新闻
山东年轻电工登上国家科技最高奖台 据新华社济南1月9日电 在9日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来自山东省的一线电力工人王进作为工人创新的优秀代表,登上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领奖台,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同时,这也是山东省一线工人第二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进是国家电网山东检修公司的一名一线工人,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悉,王进1979年4月出生,在获奖者群体中属于年轻人。
“±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研究与应用”是基于世界首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银东直流输电系统不停电检修工作而开展的全面创新,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及特高压不停电作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王进一直在一线从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2009年他开始率领团队进行这一项目的研究。2011年10月,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等电位带电作业。
在王进之前,国家电网山东检修公司一线工人高森也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