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月16日消息 “爆竹声中辞旧岁,举杯畅饮迎新春。”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一直是农历
春节的传统项目。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燃放
烟花爆竹引发火灾和人身伤害的意外不断,很多城市都颁布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进入新世纪,2004年是鞭炮解禁后的第一个春节,当年的除夕夜整晚鞭炮齐鸣,让人记忆犹新。然而当时间的年轮转到鞭炮解禁十年后的现在,基于污染和噪声等环保因素的考虑,有关于鞭炮的放与不放的问题,又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近年来鞭炮销售一度遇冷,有关鞭炮的放与不放,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刚开始禁放的时候还挺不适应的,毕竟感觉只有听到爆竹声才有过年的感觉。”56岁的市民葛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就是放鞭炮,“那时候鞭炮的威力不像现在那么大,男孩都是把鞭炮拿在手里点燃了再丢出去,为的就是听‘啪’的一声响。”葛先生说,那时候因为物质条件不丰富,再加上家里孩子也多,父母通常是把一挂鞭炮拆成几份分给每个孩子,因为数量少,大家都留到年三十晚上才舍得放。
由于燃放烟花爆竹不断引发火灾和人身伤害,1994年,许多城市颁布了烟花爆竹的“禁放令”,这其中就包括
青岛,一直到2004年才解禁。作为鞭炮解禁后的第一个春节,当年许多青岛市民家中都或多或少地购置了一些烟花爆竹,大年三十整晚鞭炮声都没有断过,“买的人大多数都是我们这批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大家买鞭炮更多的是买份当年的记忆。”葛先生说。
“像我们家一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放一次鞭炮。” 家住湛山社区的刘阿姨说,他们家每年到了年三十都是从中午开始准备年夜饭,等到下午4、5点钟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回到家贴上春联,晚上6点开始一家人坐下吃饭,吃完了饭到晚上12点之前,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包水饺。等到年三十晚上12点下水饺、吃水饺,老伴领着孩子出门放鞭炮,她则和儿媳一起去湛山撞钟祈福。
谈到鞭炮解禁后的这十年,刘阿姨说,自打“解禁”以来,还要数解禁之初的鞭炮声最响,最近几年的鞭炮声反而越来越小。“一方面是现在小孩子能玩的东西太多了,对燃放烟花爆竹提不起兴趣来,另一方面成年人过年看电影、聚会的选择也变多了,过年出门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过年的观念都有所改变,再加上最近两年的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基于环保和噪声污染的考虑,这两年燃放鞭炮的人越来越少。”
有人说春节没有了烟花爆竹,似乎年味儿也不像过去那么浓厚了。刘阿姨却不这么认为,刘阿姨说,年味儿不等同于硝烟味儿,即便没有了烟花爆竹,还是可以挂灯笼、贴春联、逛庙会,甚至是燃放电子鞭炮,“现在到处都是高楼林立,如果不加节制地燃放烟花爆竹,一是不环保,再是不安全,减少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合情合理的。”
文/图
徐圆 [编辑: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