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黄澜海滩野生海蛎子一片一片随处可见。
当地居民忙着捡海蛎子,一亩海滩可捡到2000斤。
69岁的刘先生2小时就捡了77斤海蛎子,脸上露出满载而归的喜悦。
半岛都市报1月19日讯(记者 娄花) 19日上午9时,赶在涨潮之前,记者来到位于胶州湾北岸红岛街道西南部的宿流社区黄澜海滩,受胶州湾水质不断改善和今冬气温较高的影响,这里又见500亩肥美野生海蛎子“拥抱成团”的景象,一亩海滩可捡到2000斤,根据红岛街道办事处的统计,这是2005年1月以来首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海蛎子群。
穿着水靴、拿着红色的桶、低着头、弯着腰,当地居民40岁的韩全德挖着黄澜海韵苑滩涂上的海蛎子,“别看只有六七厘米长,外形较圆,可这些海蛎子肥着呢。”说着韩全德就用斧子敲开了一个说,这些野生海蛎子皮薄肉厚,尝起来很鲜,市面上所吃到的基本都是养殖的,而自然孕育的地道野生海蛎子,由于受生长区域及产量的限制,在市场上难得一见。
由于红岛黄澜地处大沽河入海口,海水的盐度偏低,微生物较为丰富,特别适合贝类生长。这里出产的海蛎子和蛤蜊,无论从口感和肥满度上都优于其他区域,曾是红岛最早出口海外的海产品。
韩全德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里挖海蛎子,一部分自己吃,还有一部分拿到城阳市场上去卖,“没想到今年的海蛎子这么多,我干这行10年了,这是挖得最多的一个冬天,一个多小时挖个一二百斤很正常,往年两个小时挖上50斤就已经很不错了。”韩全德虽然累得满头大汗,还是乐得合不上嘴,拿到市场上卖至少能卖3块钱一斤。
跟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宿流社区渔民,69岁的刘化斋挑着一担77斤的海蛎子上了岸,嘴里还哼起了歌,“看我的体格还不错吧,看着这么多海蛎子浑身就有劲了。”刘化斋挑起担子一点也不次于小伙子。
而这片滩涂的管理人吕旭峰更是觉得幸运,“没想到我今年第一年接手管理这片滩涂就丰收了。”吕旭峰望着这片海滩说,“这500亩的海滩,今年产百万斤没问题,你看那片角上的区域仅有一亩,就挖出了2000斤,而去年一共才产了10万斤。”
虽然吕旭峰认为自己是幸运儿,但是他深知内在的原因,首先感谢的是水质的优化,记者从青岛市环保局获悉,2009年至今,环胶州湾区域污水集中处理率由66%提升到了90% ,处理标准全部提升到一级A标准,2014年达到了最优。此外,今冬的气温比较高也使得海蛎子所吃的微生物丰富,海蛎子多了,市民自然也可以尝鲜,并可以亲自去挖。
体验 不到半小时捡满一袋子 记者“下海”试探了一番,放眼望去,数百亩的海滩上尽是密密麻麻的海蛎子,石头、暗礁、岩缝中,与天然野生的金蛤蜊、小辣螺等一起“霸占”着海滩。记者学着当地渔民的样子随便挑了个地儿蹲下,没想到不到半小时就捡满了一袋子。
“挖海蛎子需要些小窍门,更准确地说是‘撬’,游客常用石头砸,不仅难剥离,还容易打碎海蛎子皮。”当地渔民刘化斋说,海滩上,找一个海蛎子密集的地方,蹲下身,寻个头较大的,看准壳底与石头间的缝隙,将小铲子插进去,轻轻一撬,连肉带壳从石头上剥落。挖海蛎子要看潮水,潮水退去的时候,渔民们便四面八方地聚拢来;潮水来了,人们便背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区别 比养殖海蛎子个头小 “野生的海蛎子长在岩石上,而养殖的一般生长在泥里 。”吕旭峰说,野生的尝起来有股石味和甜味,没有泥味,而且野生的海蛎子在海水里一涮,回家用自来水一冲就很干净,不用费劲地去清洗。在红岛,春夏时节,“红岛蛤蜊”唱主角。而到了冬春季节,这海蛎子粉墨登场,成为百姓餐桌的一道家常美食。野生的海蛎子一般个头不大,六七厘米长,外形较圆,却个个皮薄肉厚,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较高。而养殖的海蛎子皮厚,肉涩,十二三厘米长。
趣味 尝红岛特色小海货正当时 红岛黄澜是红岛十景之一的“黄澜听涛”所在地。“黄澜听涛”位于宿流社区南海边。这里流急浪大,海水呈黄色,故称“黄澜”。红岛街道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澜滩涂肥沃,盛产贝、蟹、鱼、虾,尤以蛤蜊为最。
除此之外,这个季节还是小海产品的最佳时节之一。对于海鲜的吃法,红岛当地百姓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口感。红岛辖区内遍布着大小饭店百余家,有规模较大的大酒店,也有渔民亲自掌勺的渔家宴,不管到哪,都能品尝到白虾、末货、毛蛤、石蟹等当地特色海鲜。
文/记者 娄花 图/本报记者 张伟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