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学子关注政府信息公开 建言总理收到回复

2015-01-25 06:3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海大硕士研究生吴金鑫



全国各地方政府部门回给吴金鑫的答复信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工作已在进行中。”1月21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一学生吴金鑫收到了来自国务院信息公开办的电话。这距离他向国务院总理提建议不过1天的时间。这个消息让吴金鑫多少有些激动——政府信息公开进程或许又将向前推进一步。

  此前的三年里,这名从聊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将关注点投注到这个别人看来有些宏大的命题上。给总理写信,向人大代表建言,象牙塔中的他执着地向政府争取自己的知情权,他说,这已经成了他的爱好。

  人物简介

  吴金鑫,中国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曾先后两次致信总理,呼吁政府信息进一步公开,两次都得到了相关部门回复。求学期间,他曾和同学向31个省政府办公厅和100多个地市级政府写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还对2008~2012年间见诸媒体的296个信息公开申请案例进行了梳理汇总,结果发现很多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指南和联系方式均是摆设,政府信息公开犹如一道“玻璃门”——虽然看得见,就是进不去。吴金鑫的理想和行动,正是要力图推开这扇“玻璃门”。2014年3月,吴金鑫收到国家信访局回信,称其意见“已报送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今年 1月21日,吴金鑫又接到了国务院信息公开办的电话,对方称《信息公开条例》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

  没想到一天就有回复

  记者:怎么会想到要给总理写信呢?

  吴金鑫:中国政府网上开辟了个栏目,叫做“我向总理说句话”。里面说“您的每一条意见,都将被认真对待。我们会将大家的意见建议汇总整理,并进行专门研究。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将被直接送到总理的办公桌上。请您珍惜并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有天偶然看到了,我就把关于信息公开的建议写了上去。没想到1天就收到了回复。

  记者:是电话回复?

  吴金鑫:是,时间不长。我在建议中提到希望能够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纳入到国务院201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在电话中对方明确表示信息公开条例正在修改。

  记者:这有何意义?

  吴金鑫:《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施行以来,已经6年多了。之前也有很多专家在呼吁对其进行修改,但官方一直没有动作。这次是第一次明确表态,把它提上了日程。

  记者:我注意到这不是你第一次给总理写信了?去年 3月你也给总理写过信?

  吴金鑫:去年2月我还在南昌大学读大四时,也写过 。一个月后收到了国家信访局的回信。里面写到,“我局已将来信报送国务院领导同志参阅”等等。

  记者:两次收信有什么感受?

  吴金鑫:之前第一次收到信时媒体报道时有些夸大,说我“心情难以平静,每天都把信拿出来抚摸”,这不是我性格。虽然有些激动,但还是比较冷静的。这次收到信也有些意外,主要没想到1天之后就有回复。

  记者:很多人可能认为申请信息公开离我太遥远了。

  吴金鑫:有的人是这样。你找他写个申请信息公开的联名信,他说我不要写这个,我还要考公务员呢。思想上有些差异。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还是以公民个人申请为主,社会组织参与的较少。且在公民个人申请中,虽出现律师、大学生、残障人士等公民积极参与申请,但他们毕竟只占社会极少数,难以形成聚合之势。

  记者:周围的人怎么看你?

  吴金鑫:周围的没有人认为我不务正业,毕竟我凭这个发了相关论文,也申请到了破格外推保研。网上有一些反对意见。比如我第一次申请信息公开时,有人在新闻下面评论大学生不应该做这些,应该好好学习,有的甚至骂脏话。但大多数是认可。

  记者:这给你自己带来了什么?

  吴金鑫:很难说给我带来了什么。可以说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兴趣。很多同学把打游戏作为一个爱好,我把这个作为爱好。我也是个普通人,这只是爱好的不同而已。我以后也许会适合做一个建言者的角色,去智库这方面的机构工作,为政府建言献策,有可能真正推动政府工作。

  关注信息公开始于偶然

  记者:最初是怎么接触到申请信息公开的?

  吴金鑫:本科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上课的时候老师提过“信息公开”,自己对这个概念也是一闪而过。最开始的一次申请也很偶然。2012年大二上学期,有条热门新闻说河南淅川县林业局原局长动用公款花巨资建造水泥迎客松,两年后局长落马,迎客松被拆除。媒体报道出来的两棵假迎客松的造价只是一个大概数字。我就向淅川县林业局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公开迎客松的具体造价。

  记者:这第一次申请收到了怎样的回馈?

  吴金鑫:开始是林业局拒绝签收邮件。后来过了15个工作日,邮政跟林业局去沟通 ,对方才签收了,但没有什么答复。

  感觉这就是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虽说当时很多媒体在关注这件事,但他们采取鸵鸟战术,把头埋起来什么也不说。等过一段时间事情就风平浪静,成了断头新闻了。

  记者:真正意识到申请信息公开的意义是什么时候?

  吴金鑫:2012年冬天,广州一个NGO搞了个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沙龙,我参加了。在沙龙上,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关注信息公开,而且有人通过信息公开促进了政策的改变和完善。

  比如,一个叫“拇指妹”的广州女孩在微博发起“征集大拇指撑广州建委”活动,促进广州市建委公开光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使广州政府将1.5亿元的光亮工程费用削减到2700万元。

  我才知道信息公开可以有这么大作用、这么多种做法,感觉这个事情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和自己的专业相关。所以决定自己回学校之后做点事情。

  越往基层公开越有限

  记者:关于政府信息公开,你具体做了哪些方面的调研?

  吴金鑫:按照《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我和4个同学放寒假后,在学校里待了四五天,对31个省、400多个地级市官方网站上的信息公开指南进行了检索;选了31个省政府办公厅和100多个地市级政府写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与此同时,我们还对2008年至2012年见诸媒体的296个信息公开申请案例进行了梳理汇总。

  记者:这次调研发现当下的信息公开存在什么问题?

  吴金鑫:政府信息公开犹如一道“玻璃门”——虽然看得见,就是进不去。首先就是申请难。比如,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省级政府中完全符合《条例》要求的有安徽省、重庆市两个省级行政单位,地市级政府符合的有59个。很多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指南是个摆设,上面的联系地址和电话都是“×××”,不告诉人们是什么机构处理信息公开,我们向谁去申请呢?

  再就是答复难。比如,我们发出的近百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收到回馈的也就四五十封。向福建、江西、重庆的地级政府成功提交21份申请,未答复比例高达76.2%。总体上来说,省级部门的公开比地市级部门情况好,基本就是越往基层公开的程度越有限。

  记者:这个调研结果和自己料想的有差距?

  吴金鑫:这个结果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出乎意料。因为我们通过对已有296个案例的观察,发现仅有较少部分申请人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仍有大部分申请被拒绝公开。多半是以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国家机密、涉及商业机密需征求第三方意见、需要政府机构加工分类等理由拒绝公开相关信息,或者提供一大堆与申请内容无关的文件,使申请人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信息。

  记者:哪些领域的信息公开最难?

  吴金鑫:土地征收、拆迁补偿、官员工资、三公消费等涉及公共利益的申请,都有可能和某些群体的既得利益或者潜在利益相抵触。而这些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占有大量的行政资源,导致公众的信息公开申请得不到实质性回复。

  记者:这些调研形成论文了吗?

  吴金鑫:对,在一个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两篇,都发在了中央党校的C类期刊《理论视野》上,后来又被《红旗文摘》转载。

  今年两会还要争取建言

  记者: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把你关于信息公开的建议带到了两会。你是怎么想到联系全国人大代表的?

  吴金鑫:我也是看到雷闯向人大代表发信、让他们在两会上提建议后得到启发,感觉两会也是一个新的途径 。去年寒假回家之后,我写了信息公开方面的建议,也主动去联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记者:前后联系了有多少人?

  吴金鑫:主要找有学术背景的。他们所在单位的官方网站或者发表过的学术论文里会有电子邮箱和通讯地址。大约搜了100多个联系方式,发了36封邮件,给40多个寄了信。

  我特别注意在邮件之前附上那两篇论文,他们看到后会觉得你不是在泛泛而谈,而是有调查的基础的。

  有的婉拒说“代表不负责转交建议,祝好”,有的只是表示收到邮件了,明确采纳的也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她是最热情的一个。

  记者:这次建议最终有反馈吗?

  吴金鑫:今年9月份,赵老师把国务院法制办的回函拍照发给我。其中写道,由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时间不长,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会综合各方意见,适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记者:你怎么看待滥用申请权的问题?

  吴金鑫:知情权本来是公众的一种权利。当然也有一些极个别的人滥用权利,但滥用这项权利比不公开的危害小得多,所以更多的侧重点应在公开有价值的信息。有一两个人滥用,能给政府带来什么麻烦?但很多政府可以以此限制信息公开,强化政府权力。

  记者: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还会发声吗?

  吴金鑫:今年12月底,我和赵冬苓老师就制定信息公开法的事情沟通过好几次。她看完我写的材料之后说写得挺好,她个人提不出什么意见,会转给其他专家学者。如果他们没有意见,今年3月份,会在全国两会上继续帮助递交建议。

  记者:你主要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吴金鑫:现有《国家信息公开条例》约束不足。如果政府部门不公开信息,没有相应的处罚和追责措施。现在只有申请人以此起诉政府,法院判其败诉而已。比如,2012年河南消费者因卫生部拒绝公开乳制品标准会议记录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虽然胜诉,然而卫生部依旧拒绝公开。

  另外,一些政府认为《条例》是政府给予公民的恩赐、公民申请信息公开是给政府添麻烦。其实政府信息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财产”,应由社会共享。条例中规定的申请信息公开的前提条件——“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应该被取消。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