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三路6号2号楼自发成立家委会 物业费仅8元

2015-01-29 11:1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2号楼里住的大部分是工商局和财政局的老职工。



燕锡江向记者展示家委会的账目明细。



  1月22日下午,记者刚走到澄海三路6号2号楼燕锡江的家门口,便听到屋内一阵阵笑声,进屋一看,桌上摆着各种零食,五六名居民正围坐在一起聊天。“我们这座楼是自己管自己,算不算特别?”楼长燕锡江笑着说。原来,澄海三路6号2号楼是青岛市工商局和财政局的宿舍,院内并没有物业,居民自发成立的家委会代替行使了物业的职权,一个月只交8块钱物业费。在自管之下,楼内居民反而过得更加舒心自在。

  新鲜>>>

  自己管自己,物业费仅8块

  今年72岁的燕锡江自1996年搬进来澄海三路6号2号楼以来,就一直担任着楼长职务,热心的他同时还兼任着6号院的家委会主任和计划生育协管员。“计划生育协管员主要是我老伴来负责。”燕锡江笑着告诉记者。

  在燕锡江家里,有两摞厚厚的纸张,它们被仔细地装在文件袋中,并无折损痕迹。每张纸上面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账目明细,这是自他担任家委会主任以来,家委会所有的开销收入明细,“咱们要账有账,要钱有钱,每个月8块钱。邻居们看到我贴在外面的账目明细,都会主动来交钱。”据燕锡江介绍,家委会是在社区居委会的鼓励下,大家自发成立的组织。所谓家委会,就是把这个院里的居民当成家人,他也被推荐为家委会的主任,主要负责院里公共费用的财务管理。

  “大家现在对家委会的收支情况一目了然,这比之前物业管理要好很多。”同住这栋楼的金玉枝说道。原来,在家委会成立之前,小区一直是物业公司管理,由于物业公司的不尽责,院内收支账目一直比较混乱,保洁员的工资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导致居民一度十分反感物业公司。“现在好了,家委会成立后,燕大哥把每个月的费用都罗列得特别清楚,保洁员每个月除了能按时发放工资之外,年底还能发奖金,现在每个月物业管理费才8块,比之前好太多了。”金玉枝告诉记者,“燕大哥是我们楼上出名的热心人,6号和8号院里,无论是邻居闹矛盾,家里有事,没有主心骨,我们都来找他。”金玉枝告诉记者,燕锡江就像澄海三路6号、8号院的信息员,对居民信息了如指掌。

  感慨>>>

  以前庄稼地,现在大商圈

  “当时听说新住房位于青岛东部,很多人还不情愿来咧。”想起1997年分房时的一幕,居民张振鹏忍不住笑着说道。当时,他居住的地方靠近繁华的中山路,而东部在他的脑海里,是一个偏僻、未开发的地区,“很多人开玩笑说,我们从市里搬到了农村。”

  回忆起刚搬到这里的场景,张振鹏感慨万千,称当时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能够搬离破旧狭小的老房子,住上宽敞的新房,心里感到很高兴;而另一方面,新房位于未开发的东部地区,交通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很不完善,生活中有很多的不便。“我们搬来时,楼前的大道叫湛流干路,就是现在的香港中路。”张振鹏回忆。但除了这一条路外,2号楼四周很大一片几乎全是泥土路,以及成片的庄稼地。”1997年那会儿没有公交车,很多人便挤小公共上下班。”居民金玉枝说,“大家最愁下雨天,因为出门要走挺长一段土路,很容易踩得脚上全是泥巴。”

  除了交通不便,买东西难同样让居民犯愁。通常,他们下班后从单位捎柴米油盐回家,或者向北穿过庄稼地,到辛家庄大集上买菜。1998年,佳世客东部店开业,居民们买东西有了好去处,随后家乐福、麦凯乐也陆续登场。同时,2号楼四周的道路改造也不断进行,东侧的小土路被铺成了澄海三路,下雨天出门一踩一脚泥的日子成为了历史。北面的辛家庄和丁家庄,经过拆迁成为如今的香港花园社区。曾经略感空旷的湛流干路,现在成为了高楼林立的香港路。南侧的北海船厂成为现在的奥帆中心,居民平日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完全不敢想象,我们楼座一带会有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金玉枝说道,“当初很多不情愿搬来的居民,如今越住越开心!”

  和谐>>>

  设有“联络站”,大伙话时事

  2号楼居民搬进来的时候,正值1997年香港回归,于是大伙围坐在电视机旁共同见证了这件举国欢庆的大喜事。自此之后,楼里的居民便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经常坐在一起聊时事,话家常。而大家经常凑在一起的“联络站”就是楼长燕锡江的家。“我每次出门回来后都会到楼长家里坐坐,聊聊天。”杨红告诉记者,大家都是工商局的同事,所以经常坐在一块聊新闻,“尤其是比较关注国家大事,像是2008年的奥运会、最近的公务员涨工资……看到国家蒸蒸日上,我们也打心眼里开心。”3单元的金玉枝笑着说,“我们再也不是家庭妇女光围着锅台转的时候了,大伙儿都乐意聊聊现在的好生活。”

  燕锡江老伴邹玉敏说,由于各家都订了报纸,报纸的多样性也方便他们获得不同的信息,楼内居民一般是上午在家看完了报纸,下午就会到燕锡江家里开“座谈会”,“我们经常见面就会问对方‘我在半岛都市报上看了个消息,你那个晚报上有没有?’”正是由于楼内居民普遍都爱看报,所以不少居民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平时看到什么生活小窍门、养生知识都会剪下来,然后到燕大哥家一块分享。”金玉枝笑着说道。

  不仅讨论时事,大伙还经常围在一起唠唠电视剧。这不,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老农民》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高潮,杨红刚起了个话头,大家又开始讨论里面的剧情,“虽说是电视剧,但里面演的都是真事。”“当时的日子确实很苦,和现在简直没法比。”……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热闹的场面让人不忍心打断,也反映出他们之间二十年邻里的默契与和谐。

  温馨>>>

  组团去探视,补汤也带上

  老同事与老邻居的“革命友谊”,使得楼里邻居们相处和睦,并形成了谁有困难大家齐出动的良好风气。对此,1单元501的杨红颇有感触。原来 ,2014年端午节的时候,杨红的老伴生病住院,开始怕邻居们担心,便没有告诉大家。几天没看见她老伴,燕锡江便心生了疑惑,前往杨红家中一问才得知具体情况。很快,邻居们都知道了这一情况,大家有的包好粽子 ,有的熬好补汤,一块前往医院探望病人。邹玉敏担心杨红难过,经常把她叫来自己家坐坐、聊聊天。“邻居们都对我非常关心,燕楼长几天不见我,都会着急问‘你上哪去了?怎么这么几天又没见着你?’”杨红说道。

  这样的温馨事,在2号楼居民身上并不少见。同样在2014年,5月份的一天杨红隔壁家中来了位30岁出头的陌生人,正在敲邻居家门。“从面相和架势上来看,我第一感觉就是来者不善。而且我当时知道隔壁他两口子并不在家。”杨红说,“于是,我就出去问她找谁,找的人姓什么,家中有几口人,她都答不出来。”杨红当时就提高了警惕性,直觉告诉她这人绝不是邻居的亲戚。见对方一直不走,杨红便跟这陌生来者较上了劲,开着自家门留意对方的一举一动,就这样守了一两个小时,陌生人才灰溜溜地走了。晚上8点多,杨红特意去邻居家,详细描述了来人的长相,“可邻居根本就不认识,我就提醒他走时要锁好门窗,注意安全。”

  背景资料

  赶上福利分房“末班车”

  汕头路社区澄海三路6号2号楼是青岛市工商局与财政局的宿舍,于1996年正式竣工,居民在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际正式入住。2号楼共有31户居民,其中26户为工商局职工,5户为财政局职工,按照工龄、职称分房,由此2号楼居民也赶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车”。

  我们的楼座 我们的故事

  楼座,是街道社区的一个基本单元,也是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楼座,见证着社会发展,也记录着沧桑岁月;楼座里,有普通的居民,也有感人的故事……你对社区哪些楼座比较感兴趣?你所在的楼座有没有故事?本报推出的《楼座》专栏,将探访每一个有特色,有故事的楼座,也欢迎居民朋友与我们讲述有关楼座里的那些人和事。联系电话:18560605887,QQ:232188065,邮箱zhuhainews@126.com。 见习记者 李晨 刘婷婷 记者 黄俊凯 贾志伟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