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老手艺人制作芦苇帘50多年 延续传统文化

2015-01-30 14:1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在吊坠一次次的摆动中,胡维智将一根根芦苇杆紧紧编排成帘子。



看着自己制作出来的帘子,胡维智很欣慰。



将细绳系好是每次编帘前的准备工作。



胡维智根据芦苇杆的骨节拼制出蜡烛和火焰。



  农村过春节要将家谱供奉起来,在供奉家谱之前首先要挂上芦苇帘。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大集上经常会见到卖芦苇帘的人。然而记者了解到,现如今亲手制作芦苇帘的人越来越少,棘洪滩赵家堰社区的胡维智老人就有这样一门手艺,而且50多年来制作从未间断过,他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进入腊月芦苇帘渐受欢迎

  1月28日是农历腊月初九,上午7时许,今年76岁的胡维智老人驾驶着电动车,拉着他自己制作的六个芦苇帘来到了距家十几里的东毛家社区赶集。上午10时许,一位60多岁的棘洪滩居民购买了三个芦苇帘,一大两小,一共花费了260元钱,这位居民告诉胡维智,过年的时候自己家里要挂一个芦苇帘,另外两个小一点的是给两个儿子买的。一上午的时间,胡维智共卖出去五个芦苇帘,收入几百元钱。

  胡维智告诉记者,进入腊月,芦苇帘就渐渐在集市上销售了,“因为制作的人太少,整个集市上一般只有我一个人销售,虽然这样,价格还是合理的,如果太贵大家就不买了。”胡维智介绍,刚进入腊月时每天能卖出一两个芦苇帘,过了腊八节之后就能卖出三四个帘子了,等到小年之后几天每天就会卖出去很多,到腊月廿七之后就没人买了。“我这几年每年只制作几十个芦苇帘,在腊月全部卖出去,能赚五六千块钱。”胡维智说。

  制作销售周期只有三个多月

  芦苇帘就是用芦苇秆编制成的帘席,在许多年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记者了解到,城阳区棘洪滩街道的居民们在过年的时候会使用这样一种特别的芦苇帘,这种芦苇帘大小、样子、图案都有一定的规格,是专门用于春节期间挂家谱的。胡维智老人至今还保留着这门手艺,进入腊月,他每天都要骑车去集市上卖芦苇帘,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将这种手工艺品展示给了他人。

  记者了解到,胡维智制作销售的芦苇帘共分为1.5米长、1.8米长、2米长等多种不同规格,其价格从60元到120元不等,顾客会根据家里房间大小进行购买。胡维智告诉记者,芦苇杆是秋天才收获的,从芦苇杆的收获到成品的制作、销售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霜降之后就开始去收割芦苇,收割阶段只需要五六天就可以了,一共就需要几百斤芦苇,制作需要近两个月时间,在农历十一月就制作完成了,进入腊月就开始销售。”

  巧用材料制作出不同图案

  胡维智告诉记者,霜降的时候天气就开始冷了,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用镰刀收割芦苇,他收割芦苇的地方是赵家堰在改造前的位置,“那个地方距离家里十几里路,可是我觉得那里的芦苇是最好的,因为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从那里收割芦苇的。”记者了解到,胡维智现在保留的这门手艺是祖传的,他很小的时候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而父亲又是从祖父那里学过来的。

  收割了芦苇之后,胡维智要将芦苇晾干,“要选择合适的地方晾晒,既要去掉水分又不能在太热的环境里风干,否则会很脆。”胡维智告诉记者,晒干了芦苇杆之后,他会把芦苇杆的表皮一根一根剥去,然后挑选长度、粗细合适的芦苇杆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胡维智会根据芦苇杆的骨节进行拼制,利用骨节前后的不同颜色制作出不同图案,记者看到,每一个芦苇帘的图案都是大致对称的,上面有台阶、门楼、桌子、蜡台蜡烛、福贴等元素,与春节的气氛相融洽。

  责编 金秀清 美编 谭云滨

  值班主任 郜丽君

  50多年制作从未间断过

  胡维智的工艺是从祖父和父亲那里传下来的,他从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制作芦苇帘,今年76岁的胡维智已经连续制作了50多年的芦苇帘。收割芦苇是个体力活,也是整个过程中最累的时期,即使他和老伴两人一起也搬不动太重的芦苇捆。2013年胡维智的腿受了伤行动不方便,霜降之后他没有再去收割芦苇,也不打算再制作芦苇帘了,后来他的邻居找到了他 ,请他继续做下去,然后胡维智又坚持做了两年。

  “其实我赚不赚钱倒是小事儿,关键是周边社区的人们需要在过年的时候有这个东西,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他们记忆中的新年元素,对于我个人来说,这门手艺是我从祖父、父亲那里传下来的,说丢就丢也感觉不好。”胡维智说。

  担心传统手艺没人传承下去

  记者从棘洪滩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芦苇帘的制作在赵家堰社区已有130余年的历史,从清朝光绪年间,芦苇帘的制作传入了棘洪滩的赵家堰、毛家、徐家等地,上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芦苇帘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芦苇帘逐渐被工业制品取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记者了解到,在赵家堰社区 ,与胡维智同龄或小一点的人几乎都会这一门手艺,但是其他人已经不再从事这门工作,胡维智是社区里为数不多的还没有扔下这门手艺的人,“年轻人现在想着怎么赚钱,不愿意学习这个费时费力的技艺,现在购买这种帘子的人也大都是老人,所以没有人会继续做芦苇帘的制作了,如果哪一天我搬不动芦苇了,我不知道谁会做下去。”胡维智说。

  文/图 记者 赵伟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