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世园会开园期间接待了如潮的游客。记者 张伟 摄
“青岛旅游各类景点发展良好,却缺少一条发展主线。”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岛书画院院长戴金梁提出,崂山文化旅游、名人故居旅游、老城区都市游、红色旅游、啤酒葡萄酒文化旅游、蓝色经济文化旅游、奥帆文化旅游、世园会文化旅游等各类文化旅游产业都如一颗颗明珠,却没有一根串联的主线,因此突出海洋文化旅游优势,打破旅游格局“精却散”的现状,做到大文化、大旅游的升级发展非常必要。
适合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戴金梁说,青岛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海湾、沙滩、海岛 、城市风貌、温泉、湿地、山岳、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品级较高,层次感鲜明,组合优势明显,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多数旅游资源属于开发条件与市场潜力较好的优势资源,尤其是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的开通与大沽河综合整治、轻轨建设的推进及邮轮母港的建设,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旅游开发条件成熟。“青岛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人文资源,加上优质‘3S’——阳光、海洋、沙滩资源,非常适合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他说,根据青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源与规划,青岛将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旅游业发展根本目标,预期到2016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411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468亿元人民币。
文化旅游有七大内容 “不过,文化旅游主线不明确。”戴金梁说,青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含七大内容,分别是奥运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宗教文化游、工业文化游、演艺会展旅游、青岛世园会游。“依托青岛海底世界,我们做了一份游客调查表。结果显示,88%的游客来青岛是为了休闲度假和观光,80.78%的游客对青岛的第一印象是‘海滨城市’,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海洋风情’。”戴金梁说,我们需要给全世界投奔青岛而来的游客一个理由,即文化旅游的主题和主线,但目前,这个主线尚不明确。
根据青岛市旅游规划,青岛将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和海洋旅游在海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作用,建设海上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海上旅游航线,打造海上交通旅游循环体系,开发近海岛屿,发展邮轮旅游,推动海上旅游装备升级,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海洋文化就是旅游主线 戴金梁说,青岛的特色定位不明显。从“国际上来看,世界上有众多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例如马尔代夫、普吉岛、威尼斯等,以其独有自然资源或人文历史成为不可复制的旅游目的地;国内来看,上海市要依托海派文化等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供文化支撑;省内来看,淄博是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临沂是红色旅游城市,潍坊是民俗文化旅游城市,都是主线鲜明,以点带面。”
“其实,青岛市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海洋工业、海洋农业、海洋研究、海洋军事、海洋教育机构、海洋文化场所等资源,青岛的地域特征也决定了海洋文化既是背景,也是主线,抓住海洋文化,就抓住了青岛文化的核心。”他建议,将“青岛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确定为“把青岛市打造成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拉长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实现“海”“陆”“空”立体开发的设计思路。将海洋种养殖业游、海洋军事游、欧陆风情游、人文历史游、海洋工业游、海洋科技游、空中观光游等旅游产品进行升级再造。
培养海洋文化旅游人才 戴金梁建议,要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从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展示等多种载体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中的精华展示给广大游客。培养和造就一批“海洋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类别,要建立海洋文化旅游人才机制。设立旅游发展顾问团,创新设计青岛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在政府牵头下形成智囊效应,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此外要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邀请专业人士,定期培训,提高其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对现有的民俗技艺人才给予关注和并设定奖励机制。“提高海洋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建设一支研究、整理并能传承海洋文化旅游的专家队伍。”戴金梁说,只有充分考虑海洋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记者 郭玉华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专题:
2015青岛市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