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珏
门神与春联,类似于一母同胞的二兄弟。
早期的桃木板挂在门上辟邪,但刻画“神荼、郁垒”二兄弟的样貌有些困难,有人就只写他们的名字代替。于是,画像的一派成了今天的门神,而写字的一派,渐渐演变成春联。
孟昶这个皇帝若有人记得,多是因为他的妻子“花蕊夫人”。实际上,孟昶算得上春联“首发者”。目前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幅春联,是他写下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此后春联仍未在民间大规模流行。刻在木头上,多少还是需要时间、技术和银两的,倒是风光秀美的亭台楼阁处,高雅的楹联渐成士大夫的必需品。进入明代,朱元璋才下令除夕日家家户户须以纸张书写,将春联贴于门上。他还微服私访,亲自验收工程。有了皇帝的重视,火红的春联一夜开遍大都市应天和汴梁。
门神和春联都属于门的文化——门神重驱邪卫护,春联重祈福纳吉。
某种意义上说,春联是一种给自己、给全家人的
吉祥话儿。文学史上,并不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花樵一客听琴”的孤冷派对联。但春联不,春联必须承担人们最最世俗的部分,不管你多么文艺,多么志在千里,此时此刻都需要拿出最家庭、最温厚、最平凡的部分。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一切照此日过下去,年宵恒久远,一刻永流传。
盼好,盼安定,盼喜乐,盼康健,盼五谷丰登年年得福。春联不喜过于艰苦的人生体验表达,它要的就是人世间简单的幸福,满满的幸福,甚至是俗的幸福,比如著名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据统计,各朝各代春联中,“福、康、祥、瑞、和、顺”出现频率最高。
春联格式,综合了汉字的音、形、意。它同时也囊括了书法的艺术,即使家家能写毛笔字的年代,也会找临近书法最好的人研墨开笔,好好一书。用纸也有讲究,蔡省吾在《北京岁时记》记载,旧时联纸多用顺红、梅红、朱笺、擦油、土笺、木红、万年红纸,内廷白宣镶边,庙宇黄纸。
民间没那么多讲究,只要喜气洋洋的红往大门上一站,门内门外,就都有了光彩。齐鲁的农耕文化里,还有春联的变通模式“春句”。一张小红纸,四六字的句子,都是吉祥话。梨树上贴一张“年年梨来”,枣树上贴“年年枣满”,就这么憨厚,就这么直白。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