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鞭炮声街上没孩子 "老人村"寂静春节又一年

2015-02-25 06:4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除夕夜,77岁的王世华老人,按照习俗将族谱挂到了墙上。



  

11户的村子里只有三个孩子,这两个一般大,另外一个刚满月。



  

除夕晚上7时许,村里最年长的老人李郑氏一家四口吃年夜饭。



  农历大年三十的白天,村里听不到鞭炮声,街上没有孩子们玩耍。村前的小路上,半天才见一两辆汽车进出。这里是胶州市洋河镇黑山前村,过年时村里也只有11户人家30多人,多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插桃枝、竹枝,上坟、祭祖,烧芝麻秸、请财神,过年的老习俗在“老人村”里基本得以保存,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仪式也在发生变化。

  敬祖上:不摆海货和走兽

  在两米多宽、七转八弯、起起伏伏的山路上前行,到了三面都是山、再往上走车就爬不上去的时候,能隐约地看到石头砖块垒砌的房子,黑山前村就到了。

  村里只有5排房子,有几户还是土坯墙,窄窄的胡同里,偶尔有一两声山羊的咩咩声。

  有几户人家门前停着三辆小轿车,表明的确是年轻人回来过节了。

  拿着大扫帚上山的王超,就是回来过年的一位。

  他是村支书王福学的儿子,上山是为了防山火,因为村里有年三十上坟烧纸的习俗,村里专门派了两个人上山巡逻。

  在城阳做土石方生意的王磊,也回到了家中。

  此刻,他正和五爷爷王世华一起,在山上上坟。

  “这个是我三哥,那边是爷爷。”77岁的王世华说,他是五保户,带着孩子们来“请祖”。见到烧纸,王超赶紧上前用扫帚挡着风,烧完之后再一一扑灭余烬。

  这个村子大多数人的祖先王振东200多年前来到此处。目前村里除了一户人家姓李之外,王氏都是不出五服的一家人。

  以前村民上坟还都提着酒,但是坟墓有的在这个山上,有的在那个山头,上上下下不方便,上酒这一习俗基本都省掉了。

  除夕晚上七八点钟,各家都会把“祖上”,也就是写着祖辈名字的一张大纸挂起来。不摆海货、不摆走兽,摆三个碟子,敬上水果和馒头。

  买年货:一块豆腐不可少

  按照户籍统计数据,村里有21户56人,实际上有些人只是分了户没有分家,有的在城里过年没回来,因而过年当天村里只有11户常住人家。

  就这11户常住人家,村里没有商店,也没有药店,外面卖菜的、卖肉的不往村里来。

  村民们自己养猪养羊,在自家地里种点菜。

  一些日常用品要到4公里以外的地方,赶五天一次的大集去买。

  有的老人走不动了,就请邻居们帮着捎回来。

  老人王世华有个小电动车,趁着腊月廿六的大集,他跑到离村4公里的地方,把过年的东西买好,两颗白菜,一把韭菜,加上点猪肉。

    在年货方面,小村里的家家户户还保留了一件必买物:一块豆腐。为了防坏,豆腐多在冷水里泡着,留到大年三十晚上吃。

  大年三十下午上坟回来,王世华很快拌好饺子馅,包了三十多个饺子,六条二十来厘米长的小鱼也已经提前炸好。

  鞭炮和馒头都是侄子们送的,当天晚上,侄孙王磊又送来了一罐八年的即墨老酒。

  王世华说:“这个年算准备齐全了”。

  王世华老人介绍说,以前村里都是吃素馅的饺子,有种说法叫“图个一年到头素素静静”,后来发现素馅的饺子不好吃,大家也都吃起了肉馅。

  村民王世章的父亲生前是村里的老支书,王世章对村里的一些事也比较清楚。

  他说,以前过年都要买几大件:猪头、猪蹄子、猪肠,割上十来斤肉,再整点鱼、杀个鸡,从附近的水库里挖出冰来,把这些东西用冰和大盆一扣,天然的冰箱就出来了。

  不过,包括王世华在内,村里好多人家都有了冰箱,日子也比以前过得好。

  不用再去挖冰,也不必一下置办十多天才能吃完的年货了。

  插桃枝:放在窗台和桌上

  黑山前村也贴春联,不过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村民的大门上很少看到福字。

  多数是门楣上一个横批,正门上写着“宝地财源广 福门家业兴”一类的大字,门框上是东西连成的四个字:右为“一帆”左为“风顺”,或者右为“财源”左为“广进”等。

  大年三十下午三点多,八十九岁的老人李郑氏正在洗衣服,她是这个村年纪最大的“寿星”。

  “我没有大号(大名),身体还可以,就是腰有时候不太舒服。”老人介绍说。

  据了解,村里现有的30多人中,其中20多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三面环山,村里有湖,无工业污染,老人们身体普遍很好。

  当天下午四点多,从山上防火回来的王超,手里拿着一把桃枝来到爷爷家。

  按照过年的风俗,桃枝要下午插,放到窗台上和桌子上。另外大门上还要插些竹枝,据说这有辟邪的效果。

  对于当天下午五点还要去上班的王刚来讲,折桃枝、插竹枝这些事他有点忙不过来。

  王刚在洋河镇的有线电视营业部上班,当天晚上十点才能回来,第二天八点多还要接着去单位。

  像王刚这样,因为工作只能回来一天,甚至春节也不能在家过的年轻人,村里还有两三个。

  “现在都是孩子回老家找老人过年,其实以后可以改改,把老人接到城里过年。”村里一位在胶州市区工作的男子说,年轻人现在都比较忙,为了过年两头跑,还不如把老人接到城里更省心。

  他还建议说,村里现在是夜里十二点前后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出门拜年,太早天太黑,有的村已经改成天明拜年了,以后也应该改改。

  请财神:从场院改到柿树旁

  过年请财神,也是“老人村”过年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过时移世易,请财神的地点也发生了变化。

  大年三十晚上八点,77的老人王世华是这样请财神的:他用盘子端着5个饽饽、一杯水、纸钱等来到胡同口,把饽饽摞起来,烧纸、叩头,接着回到大门口,把一个棍子拦在大门上。回到正屋再次烧纸,然后在自己家的“祖上”前叩头祭拜。

  以前请财神要到场院,也就是春秋打麦子、玉米的场地上,祭奠用的也不是水,而是酒。

  王世华老人表示,离着场院太远,现在也不必跑那么远去了,找个柿子树旁的路口就好。

  不过当地人也有一个风俗没改,就是除夕当夜要烧芝麻秸秆,寓意来年节节升高。

  “以后知道这些风俗的越来越少,毕竟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王世华老人说。

  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过年按理说正是孩子们热闹的时候,可是在黑山前村的大街上,竟然没有一个在玩耍的小孩。

  据悉,现在村里只有三个孩子:最小的不到俩月,最大的两岁。

  再往上的未婚青年就是1985年出生的王福英,按照计划2015年他将举行婚礼。

  这之后,因为没有适龄孩子,村里预计20年不会再有喜事。

  老家没啥玩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回来。

  “一般过年只回老家待一天就回去了。”一位在胶州市区上班的年轻人这么说。

  而在青西新区上班的王福英,也在当地买了房子,结婚后也不打算经常回来。“夏天村里的野草一人多高,那些蚊子都吓人,要不是爹娘在家,我一天也不愿意在家待。”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鞭炮声 寂静春节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