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揭晓 大漠"猎鹰"入选

2015-02-28 07:0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2月27日,"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这是获奖嘉宾代表合影。 新华社发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结果27日揭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7日晚播出了颁奖盛典。

  大漠“猎鹰”入选

  获得“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荣誉的分别是: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此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于敏希望颁给年轻人

  2月27日20时,“央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成为颁奖典礼上的首位感动中国人物。

  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有来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父亲领奖。在访谈环节,当主持人白岩松问:“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

  尽管是儿子代为转达,这样的回答也是于敏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真实写照。由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有人把于敏称为“氢弹之父”,对此,于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结,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跟其他的同志一样,也发挥同样大的作用。”

  据介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年终节目之一,今年是第十三届举办。“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于2014年10月启动,全国30多家地方媒体合作组成“感动中国媒体联盟”,与中国网络电视台、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合作,向中央电视台推荐“感动中国”候选人。“感动中国”还建立了移动媒体公众信息平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节目组共收到选票近6000万张,最后经评选委员会的综合评定,确定了2014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据新华社等

  人物志

  于敏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驻外参赞成最美教师

  朱敏才,1942年生人,毕业于贵州大学英语系,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现商务部)驻尼泊尔商务参赞,自2005年起,与妻子孙丽娜义务到贵州贫困地区支教。在支教9年后,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赵久富带领3000村民移民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现为郧阳区)余咀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带领三千多名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张纪清匿名捐款27年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苏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匿名捐款好心人炎黄。

  陶艳波陪失聪儿上学到高三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陶艳波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学期间就当卧底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1978年生,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

  肖卿福和麻风病“交往”40年

  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肖卿福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江西于都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肖卿福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

  朱晓晖车库里照顾病父13年

  黑龙江绥芬河人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

  师昌绪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陇海大院照顾病邻38年

  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至今38年从没间断。本报综合整理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